课程首页 课程简介 师资队伍 网上教学 野外实习 生态视频 在线测试 师生交流
回到顶部
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致谢与声明
当前位置:课程简介
 


生态学课程简介

一 教学目的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有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牢固掌握生态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使学生掌握生态学野外调查工作的基本方法,并在科学态度、独立工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方面得到必要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技能,解释或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生态学的一般问题;培养学生搜集生态学教学素材和组织实施教学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胜任生态学教学工作。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生态学基础理论与野外工作方法,了解生态学发展趋势以及热点问题,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 教学内容

  本课程讲授五大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种群数量特征与动态、植物群落基本特征与群落演替规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全球变化、生态工程原理等;讲授生态学野外工作常规方法并进行野外实习。

三 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60学时。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包括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生态学思想);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12学时)

第一节 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概念:
  生态因子概念与分类;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最小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定律;
  耐受性定律。
第三节 生物与光的关系
  光的生态学意义:
  光的性质及其变化;
  光的生态作用;
  植物对光适应的生态类型。
第四节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的生态意义:
  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极端温度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温度与生物分布。
第五节 生物与水的关系
  水的生态意义:
  不同状态的水及其生态作用;
  土壤水及其生态作用;
  以水分因子划分的植物生态类型。
第六节 生物与大气的关系
  不同的大气成分对植物的作用;
  风与火的生态作用。
第七节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对生物的作用;
  土壤的生物性质与植物的关系;
  以土壤因子划分的植物生态类型。
第八节 生物对综合环境因子的适应
  适应的概念:
  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生态类型。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4学时)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概念:
  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生命表,存活曲线,死亡曲线)。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
  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Logistic增长。
第三节 种间相互关系
  种间竞争(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种间竞争实例;生态位与竞争排斥原理);
  捕食作用(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适应及协同进化;Lotka-Volterra捕食模型)。
第四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机制
  种群调节概论:
  种群数量的周期波动现象;
  种群调节的基本理论;
  植物种群的密度制约与-3/2幂定律。
第五节 种群生活史对策
  生殖对策:
  r
—对策与K—对策;
  Grime划分的对策类型。
第六节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生物种的概念;
  种群的遗传变异与选择;
  物种形成及其过程。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12学时)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
  群落定义:
  群落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群落的种类组成与结构
  种类组成性质分析;
  群落数量特征;
  物种多样性;
  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第三节 群落动态
  群落内部动态:
  群落演替(演替的概念、类型、典型系列、演替顶级学说)。
第四节 群落分类与排序
  群落分类(分类单位与分类系统、群落命名):
  群落排序(排序概念、排序方法)。

第五章 生态系统(14学时)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生态系统概念:
  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生态效率;
  生态系统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三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水循环;
  碳循环;
  氮循环;
  磷循环;
  硫循环。
第四节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世界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第六章 应用生态学(6学时)

第一节 全球问题
  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
  环境污染;
  人口与资源。
第二节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生态系统服务的意义;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第三节 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概念与原理;
  生态工程实例。

四 参考文献

  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基础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普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曲仲湘 等.植物生态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祝廷成,钟章成,李建东.植物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李博,杨持,林鹏.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普通生态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李博 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尚玉昌 编著.普通生态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宋永昌.植被生态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蔡晓明 编著.生态系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方精云 主编.全球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杨持 主编.生态学实验与实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安徽大学精品课程—《生态学》.2005.
  宝贵珍,杨博 编著.道家始祖老子.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
  Odum E.P. (孙儒泳等译) 生态学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J.Silvertown,D.Charlesworth著,李博等译.简明植物种群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美]Robert E.Ricklefs(孙儒泳、尚玉昌、李庆芬、党承林译)生态学(The Economy of Nature,Fifth editio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Charles J.Krebs.Ecology-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5th editon(影印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Manuel C.Molles Jr.Ec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2nd(影印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五 致谢与声明

  本课程的网上学习资源参考或者引用了孙儒泳、祝廷成、尚玉昌、郑师章、李博以及国外E.P.Odum、Charles J.Krebs、M.C.Molles等人的专著或教材,并从国内外有关网站下载了部分图片资料。为增强屏幕显示效果,对某些图片进行了修改。视频素材分别引自"BBC动物世界'、"国家自然地理(VCD)"协和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的“探索发现”以及《生态学实验与实习》光盘(杨持主编 2003年)。"著名学者"栏目中,文字评述以原出处为准,译文仅供参考;外国学者按姓氏首字母排序,中国学者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排名先后与学术地位无关。
  本课程建设小组向所有被引用资料的原作者及相关网站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课程建设得到东北师范大学精品课建设基金资助。
  本课程建设小组郑重声明,所引用的任何文献资料仅用于生态学教学之目的。

 

站长信箱 | 制作群体 |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Copyright @2006-2007 ne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