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是木犀科,梣属落叶大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厚,灰褐色,冬芽大,圆锥形,小枝粗壮,四棱形,叶痕节状隆起,半圆形。羽状复叶;叶柄近基部膨大,叶着生处具关节,纸质,叶片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叶缘具细锯齿,上面暗绿色,下面黄绿色,圆锥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上,先叶开放,花序梗与分枝具窄翅状锐棱;雄花与两性花异株,均无花冠也无花萼;雄花序紧密,花梗细短,花药椭圆形,花丝甚短,子房扁而宽,翅果大而扁,4月开花,8-9月结果。水曲柳第三纪孑遗种。与胡桃楸、黄菠萝被称为中国东北珍贵的"三大硬阔树种",它们的木材坚硬致密,纹理美观,是工业和民用的高级用材。

三花槭(Acer triflorum)小乔木,高10米。树皮黄褐色,常呈片状剥落。3出复叶,对生,小叶长圆形,边缘中部以上具2~3对钝齿,长5~9厘米,叶背面黄绿色,沿脉有白色长毛,秋叶变红。伞房花序,具花3朵,黄绿色,花期4~5月。翅果宽大,果期9月。喜光,稍耐阴,耐寒,喜湿润、肥沃土壤,生于海拔400~1000米针阔叶混交林或阔叶林中。产中国黑龙江东南部及吉林、辽宁等省;朝鲜有分布。

花楷槭(Acer ukurunduense Trautv. et Mey.)落叶乔木,通常高8-10米,稀达15米。树皮粗糙,灰褐色或深褐色,常裂成薄片脱落。小枝细瘦,当年生枝紫色或紫褐色,常有黄色短柔毛,多年生枝褐色或深褐色,无毛或近于无毛。产黑龙江、吉林、辽宁。生于海拔500-1500米的疏林中。苏联西伯利亚东部、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苏联东部。

紫花槭(Acer pseudosieboldianum)为槭树科槭属下的一个植物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米。树皮灰色。小枝细瘦,当年生枝绿色或紫绿色,被白色疏柔毛;多年生枝灰色或淡灰褐色,被蜡质白粉。产黑龙江东部至东南部、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生于海拔700-900米的山岳地带,针叶和阔叶混交林中或林边。苏联东部和朝鲜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吉林东南部。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裸子植物,常绿乔木,高可达40米。小枝密生褐色柔毛。叶5针一束,粗硬,树脂道3个,叶鞘早落。球果卵状圆锥形,种鳞先端钝,向外反曲,成熟时种子不脱落。种子大,长1.2~1.6厘米,无翅。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到小兴安岭,常同鱼鳞松、红皮云杉组成混交林。耐寒性强,喜微酸性土或中性土。木材轻软、细致、纹理直、耐腐蚀性强,为建筑、桥梁、枕木、家具优良用材;树皮可提取栲胶,树干可采松脂;种子供食用或药用,又可榨油供食用及工业用。为产地主要造林树种,又为观赏树。

色木槭(Acer mono Maxim. )是槭树科,椒树属的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粗糙,冬芽近于球形,鳞片卵形,外侧无毛,边缘具纤毛。叶片纸质,基部截形或近于心脏形,外貌近于椭圆形,裂片卵形,先端锐尖或尾状锐尖,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叶柄细瘦,无毛。花多数,杂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生于有叶的枝上,花的开放与叶的生长同时;萼片黄绿色,长圆形,花瓣淡白色,椭圆形或椭圆倒卵形,花药黄色,椭圆形;子房无毛或近于无毛,翅果嫩时紫绿色,成熟时淡黄色;小坚果压扁状,翅长圆形,5月开花,9月结果。

元宝槭(Acer truncatum 为槭树科、槭属落叶乔木,又称元宝枫。高达8-10m,胸径80-180厘米。原产中国北方野生树种,多以次生林零散分布。树冠阔圆形,树皮灰黄色至灰色,有纵裂条纹,小枝对生光无毛,1年生枝淡赤褐色或绿色并带有绯红色,后呈灰色。单叶对生,掌状5裂,长5-10厘米,宽6-15厘米,全缘,先端渐尖,翅果。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Ledeb)属壳斗科、栎属,落叶乔木,高达30米,树皮灰褐色,深纵裂。树冠卵圆形。单叶互生、叶片倒卵形,叶波状齿缘,叶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花单性,雌雄同株,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种子具肉质子叶。细胞染色体:2n=24。是中国国家二级珍贵树种,也是中国东北林区中主要的次生林树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各地,华中地区亦少量分布。在俄罗斯、日本、蒙古及朝鲜半岛也有分布。

春榆(var. japonica (Rehd.) Nakai Fl. Sylv. Kor.)树皮暗灰色,粗糙,不规则纵裂。幼树枝条直立,且被白色毛;老树枝条先端下垂,有时木栓质发达成为瘤状。落叶乔木,高达30m。叶片倒卵状椭圆形或广倒卵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偏斜,长8cm~12cm,宽3cm~7cm,叶缘具重锯齿和缘毛,上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叶脉羽状,侧脉15对~20对;叶柄密生或疏生白色短绒毛。花早春先叶开放,老枝上为束状聚伞花序,深紫色;花两性;花萼钟形,4浅裂;雄蕊4枚,雌蕊由2心皮组成。翅果扁平,倒卵形,无毛或仅在顶端凹陷处被毛;种子位于翅果的上部,上端接近凹陷处,周围均具膜质的翅。花期4~5月;果熟期5~6月。

直翅目:蝗 蚱蜢 蟋蟀 直翅目动物多为中、大型体较壮实的昆虫,前翅为覆翅,后翅扇状折叠。体小型至巨型,体长一般在4~115毫米间,仅少数种类小形。口器为典型咀嚼式口器,多数种类为下口式,少数穴居种类为前口式。

鞘翅目:甲虫 体小至大形。复眼发达,常无单眼。触角形状多变。体壁坚硬,前翅质地坚硬,角质化,形成鞘翅,静止时在背中央相遇成一直线,后翅膜质,通常纵横叠于鞘翅下。成、幼虫均为咀嚼式口器。幼虫多为寡足型,少数为无足型,胸足通常发达,腹足退化。蛹为离蛹。卵多为圆形或圆球形。

鳞翅目:蛾 、蝴蝶 虹吸式口器,由下颚的外颚叶特化形成,上颚退化或消失;完全变态;体和翅密被鳞片和毛;翅二对,膜质,各有一个封闭的中室,翅上被有鳞毛,组成特殊的斑纹,在分类上常用到;少数无翅或短翅型;跗节5节;无尾须;全变态。幼虫多足型,除三对胸足外,一般在第3~6及第10腹节各有腹足一对,但有减少及特化情况,腹足端部有趾钩;幼虫体上条纹在分类上很重要;蛹为被蛹。成虫一般取食花蜜、水等物,不为害(除少数外,如吸果夜蛾类为害近成熟的果实)。幼虫绝大多数陆生,植食性,为害各种植物;少数水生。

膜翅目:蚁 、蜂 翅膜质、透明,两对翅质地相似,后翅前缘有翅钩列与前翅连锁,翅脉较特化;口器一般为咀嚼式,但在高等类群中下唇和下颚形成舌状构造,为嚼吸式;雌虫产卵器发达,锯状、刺状或针状,在高等类群中特化为螫针。

双翅目:蚊 、蚂蟥 双翅目昆虫体小型到中型。体长0.5~50毫米。体短宽或纤细,圆筒形或近球形。头部一般与体轴垂直,活动自如,下口式。复眼大,常占头的大部;单眼2个(如蠓科)、3个(如蝇科)、或缺(如蚋科)。触角形状不一,差异很大,一般长角亚目为丝状,由许多相似节组成;短角亚目3节,有时第3节分成若干环节,端芒有或无;环裂亚目第3节背侧具芒。

半翅目:蝽 蝉 半翅目是一种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动物,成虫体壁坚硬。半翅目体多为中型及中小型,在热带地区的个别种类为大形。多为六角形或椭圆形,背面平坦,上下扁平。同翅目现已列入半翅目,包括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和蚧壳虫,是昆虫纲中较大的一个类群,形态变化较大,口器刺吸式,前后翅膜质透明,形状、质地相同(与半翅目相对应),故称同翅目。

蜻蜓目:蜻蜓 蜻蜓目(学名:Odonata)是节肢动物们昆虫纲的一目,半变态。蜻蜓目是昆虫纲的一目。该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雄性在性成熟时,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节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已知约5000种,中国记载约350种和亚种。蜻蜓,体长20 - 150毫米。颜色多艳丽。触角短小,刚毛状,3 - 7节。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前胸较细如颈。中、后胸合并,称合胸。本目下分3亚目。

脉翅目:草蛉 脉翅目(Neuroptera)小至大型昆虫,细长柔弱。咀嚼式口器。前、后翅均为膜质,翅脉网状,大小、形状略相等,停息时置于背上呈屋脊状。无尾须。完全变态。幼虫肉食性,陆生种类捕食蚜虫和介壳虫等害虫,为著名的益虫。约有四千种。

长翅目:蝎蛉 昆虫纲有翅亚纲的一目。中小型,头延长成喙,垂直位,咀嚼式口器,前后翅相似,膜质狭长,脉多的全变态昆虫。分布全世界,但地区性很强,甚至在同一山上,也因海拔高度的不同而种类各异。约有 710余种,中国已知119种,分属于2科:蚊蛉科只1爪,雌性生殖节不成球形;蝎蛉科有2爪,雌性生殖节成球形。昆虫体小至中型,细长。全变态。卵卵圆形,产于土中或地表,单产或聚产。幼虫蠋式或蛴螬型,生活在土壤中,在土中化蛹。食肉性,成虫活泼,但飞翔不远,专捕食小虫,在林区特别多,对生态平衡有一定作用。

广翅目:翅蛉 广翅目昆虫的成虫中至大型,体长8~65毫米。头前口式,咀嚼式口器。上颚发达,下颚须5节,下唇须3节。触角丝状、锯状或栉状。复眼凸出,单眼3个或缺。胸部3节分明,前胸大略呈方形,中、后胸有后背片和气门。足3对相似,跗节5节,爪1对,无中垫。翅2对,膜质,翅宽大,翅展25~175毫米,前后翅相似,翅脉呈网状,翅成屋脊状置背上,前缘部脉不分叉;后翅臀区宽广,可以折叠;翅脉较多,但到外缘不再分成小叉,可区别于脉翅目;前缘横脉成列,简单或端部分叉。缺尾须。腹部10节,气门8对,雄虫外生殖器发达。无尾须。

革翅目:蠼螋 革翅目(Dermaptera),昆虫纲的一目。俗称蠼螋。全世界已知约1200种,中国已知70余种。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温带较少。本目为中、小型昆虫,体长而扁平。头部扁阔,复眼圆形,少数种类复眼退化;有些种类无复眼,如鼠螋科。触角10~30节,多者可达50节,线形。上颚发达,较宽,其前端有小齿。前胸游离,较大,近方形;后胸有后背板。腹板较宽,除少数种类外,多具翅。发育属渐变态类。1年发生1代。卵多产,雌虫产卵可达90粒。卵椭圆形,白色。

中心点--四分法 中心点--四分法也叫中点象限法 ,是用来测定调查地段某种群相对密度的一种估测方法,常用于木本植物调查。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样点选定:在选定调查地块之后,在调查地块内随机布点(样点).每个调查地段的取样点理论值至少要20个点; 2. 建立象限:将事先准备好的“十字架”中心点与任一样点重合.在地面上构成四个象限; 3. 测定方法:在每一象限内找到最靠近中心点的个体.测定其胸径及其与中心点距离,记录数据,后期进行统计整理。

样方法 样方法是适用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取样方法。一般采用正方形样方。调查时样方大小,一般草本植物采用1--4平方米;灌木为16--40平方米;乔木和大型灌木为100--200平方米。 操作方法: 1. 选取待测地点,随机放置1m*1m的样方 2. 选取其中一种植物,记录其名称、物候期、多度、高度、密度、种盖度、频度、生物量 3. 重复步骤2直至样方内所有植物均计数完毕 4. 整理数据并计算优势种、各植物优势度及重要值

水质测定

1. 选取当地三各测试地点,分别为入城前、城中、出城后,于每个地点用瓶子灌取河流中央水两瓶

2. 测试每个样本的pH值、溶氧量、电导率、电导率

3. 将数据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