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学员科研课题(论文)开题论证报告

姓名    

尚淑苹

性别

出生年月

19654

最后毕业

学校及时间

哈尔滨师范大学887

工作单位

及通讯地址

大庆市第六十四中学

邮编

163411

职称、

职务

中教高级

联系电话

0459569312604595717149

E-mail   

Ssp414@163net

指导教师

李风霞

性别

电话

04315604845

职称

教授

E-mail

 

课题(论文)题目

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探讨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一)   背景:

  反思传统教育不难看出: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过分注重教育适应社会的价值,忽视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不重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的转型时期,把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人的主体能力发展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反思时代变革对人才的需要和传统教育功过得失的基础上,用理性来把握今天和未来的教育,正确选择教育的价值取向,自觉地弘扬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二)意义:

   1.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主体意识是人们进入未来社会的必备素质,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越发显得不足。为使学生昂首走向未来社会,必须培养其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强烈的主体意识是成功者的重要素质;

   2.对于学校教育的意义: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个性的教育,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性主要是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3.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从当今社会发展来看,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求人们具有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教育要立足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促进社会发展。

   由于目前在我国关于主体性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验仍处于探索之中,尤其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部机制和规律尚不明朗,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为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提供素材,从而推动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课题研究目标、立项依据(理论依据、已有研究基础、研究假设)

(一)研究目标:怎样通过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学生主体

                   意识的行为表现。

(二)立项依据:

1.心理学依据——需要与兴趣

        需要与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主体意识的发展水平。需要是有机体、个            

        体和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          

        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美国心理学家

        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成基本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爱与隶属、尊重等)

        和衍生需要(如自我实现)。需要的层次越高,主体在实现需要后的感觉就越

        完美,对主体的情绪、认识与活动的影响就越大。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

        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在潘菽主编的《教

        育心理学》中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育家乌申

        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的着手点就是尊重、引导和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需要

        和积极的兴趣,从而使主体更好、更快地发展。

2.  哲学依据——内外因的辨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

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当

然学习的外部条件也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是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3.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主要就是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自我发展能力,学生以上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前提是要求学生有强烈的主体意 

识。

(三)研究假设:

       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培养中学生主体意识为主要  

   目标,通过树立教育主体思想,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和教学方法,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逐渐被换醒并得以不断发展和提高。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一)主要内容:

1.了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积极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每一个学 

   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动机,在此基础上注重引导、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1)普遍联系,引发兴趣;

  2)注重直观,强化兴趣;

  3)鼓励参与,提高兴趣。

2.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重视学习过程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那种忽视概念形成过程,忽视理论推导论证过程,忽视方法的思考过程的注入式,实行启发式,作到:揭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及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生的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创设情境问题,培养参与意识

问题既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又需经一番努力能够解决,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的心向,以培育其参与意识。

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培养自我表现意识

在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中要给学生的“主体表现”留有空间,让学生多思、多想、多谈、多讲、多做,多给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逐渐培养其自我表现意识。

5.开放课堂,培养自我实现意识

自我实现是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需要的层次越高,表明主体意识越强烈。根据所学知识特点和当地环境条件,适时将生物课堂向综合活动课形式开放,在教师指导下,从材料搜集、整理、参观、访问、形成报告,最后在班级发表,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实现自我,培养自我实现意识。

 (二).研究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防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

1.对象:

          初一(1——4)班全体学生为实验对象,对照组为上届初一

         1——4)班全体学生。

    条件:

         1)随机编班,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综合素质相当。同一教师,

              同一教材。

         2)自变量:新的教学策略。

         3)因变量:学生主体意识。

2.实验结果检测:

          对获得的各种材料(包括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思维分析,从而    

          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最后得出结论。

 

研究进度及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一年内完成(20006月——20016月)

(一)准备阶段:(20006月——7月)

1.    确定研究方向,搜集资料。

2.    确定课题,撰写开题报告。

3.    论证开题报告,答辩。

(二)实施阶段:(20009月——20015月)

               实施实验。

(三)总结阶段:(20016月)

               对一年来所获得的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撰写实验

               报告。

预期成果形式:形成一篇科研论文。

专家组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查看研究报告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