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毕业论文

 

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

学生主体意识的探讨

尚淑苹

 

 

 

黑龙江省大庆三十中学

2001年7月

 

 

 

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

学生主体意识的探讨

黑龙江省大庆三十中学  尚淑苹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的转型时期,把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人的主体能力发展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求人们具有独立意识、责任意识、合作精神,这要求教育要立足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激发、引导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质上就是培养其学习潜能,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这是人们进入未来社会的必备素质。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那么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一、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具体实施策略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核心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和可持继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具体的目标——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某项学习活动时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可以增强目的性动机,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学习的目的性动机,是指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进行某项学习活动的目的,并由此而产生的学习动力。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每进行一项教学活动,总是依据学习目的性动机,对学生提出某项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

1、依据学生认知特点,由教师直接提出

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可以是一课书的,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更多的是某一具体学习活动的。例如:我在讲到《生物》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课时,其中根毛吸水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在进行这一问题教学时,我先提出这样三个问题:“根毛细胞适于吸收水分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根毛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收水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到达根内部具体的途径是怎样的?”让同学们带着以上三个问题一起看书,然后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并对照“水分从土壤中进到根的内部”模式图进行总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三个问题看书,看书的目的,学生是清楚的,在提问学生前,学生讨论的目的是明确的,这样学生才可能有较高的积极主动性。总之,要使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就应让学生明确学习活动(特别是课上每个小的具体学习活动)的目的,要求。

2、尊重学生意愿,由教师和学生商讨后提出

这种方法是比教师直接提出学习目标更好的一种办法,教师和学生商讨,共同提出。比如:我在讲到《生物》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节课时,我是这样明确学习任务的:“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一课,在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后,我们来学习《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同学们先自己看一遍这节课的内容,想一想,这节课我们都应该学会哪些东西?”学生看书后纷纷提出本节课应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这种平等、民主、商量的态度来帮助学生明确一章、一节、一个具体教学活动的学习目标,比教师直接布置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师越是平等、民主地和学生商量,越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越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主动性。

3、承认差异,鼓励学生超过教师。

最能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方式,就是贯彻自主选择的原则,鼓励学生超过教师。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时对一个训练项目提出基本要求后,鼓励学生超过老师的要求,做得更好。当我讲到《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结构》一节课时,有关菜豆种子和玉米的比较,我这样向全班提出要求“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自己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不同点、然后要提问,同学们可以对照课本来回答,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来回答。”结果全班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学都达到了后一种要求。个别学困生只达到了基本要求,这种方法,教师把拟定的教学目标变为学生自己选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并不满足达到基本要求,因为基本要求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至少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当他们达到基本要求以后,都想努力超过老师提出的要求,课堂上,当学生们超过老师提出的要求时,那种喜悦的心情,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加以形容。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气势,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只要让学生进行某项学习活动时都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就能不同程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参与意识

目前,在我所听过的大多数初中生物课以及我在没有开始研究《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探讨》课题之前的大部分课堂教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达学习的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水平低的参与机会少。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自20006月份我开展该项课题研究以来,注重改革以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节课上极少是只有单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总是多种组织形式并存,但总是全班统一学习的比重大而个别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的比重较小,这样影响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独立自主练习的时间太少,课上思维训练和技能、熟巧训练不能落实到绝大多数学生身上。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1、以学生为本,增加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

以往的课堂教学总是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学生在读、听、写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处于被动状态,根本没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此在每节课中,我都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尽量增加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例如:在《生物》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叶的形态一节课中,我安排了以下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⑴安排学生自己观察采集的完全叶的实物,并对照课本内容弄清完全叶的组成。⑵指导学生自己观察叶脉,认识叶脉两种类型。⑶观察叶镶嵌实物,对照课本理解叶镶嵌形成的原因。⑷学生快速浏览本节课内容,在书上标记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点。在上述学习活动中,学生都保持着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思维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而不是被动接受状态,表现出了良好的参与意识。

2、提倡合作,增加成对学习和小组学习机会

在一节课中总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这是所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共同特点,但是一节课中究竟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占有多大的比重,这是由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来决定的。在我的课堂教学中除增加个人独立学习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我还注重增加成对学习和小组学习机会,均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还是《生物》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叶的形态一节课中我是这样设计和安排成对学习和小组学习这种协作学习组织形式的。⑴让同桌学生观察并讨论杨树叶和槐树叶的区别,⑵观察杨树、丁香、夹竹桃三种枝条,讨论三种叶序有何不同。学生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尤其是讨论时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合作中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3、统筹兼顾,把握好全班统一学习的时间多少

一节课中,全班统一学习的时间究竟占多少,要根据具体课型、教学内容、学生状况来决定,根据实践,我认为对于大多数类型的生物课来讲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一节课中最多不能超过一半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一节课的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之内,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例如前面提到的叶的形态一节课,我是这样来安排全班统一学习这种组织形式的。⑴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总结完全叶的组成并板书。⑵同样方法小结叶脉概念,类型。⑶在学生观察和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学生的发言情况及应强调的知识点。⑷课堂巩固练习。在一节课中只有严格把握好全班统一学习的时间,才能给个人独立学习、成对学习和小组学习留有足够时间。

从上述课堂教学安排可以看出,一节课中有个人独立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以及全班统一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而且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培养自我表现意识。

在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中要给学生的“主体表现”留有空间,让学生多读、多讲、多做。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读、讲、做的过程中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当一个人的才能得以展示,并从中获得一种满足,一种快乐时,这种满足、这种快乐就会转化为再次展示自己的强大的动力,如此往复的良性循环,不断培养和强化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意识。

1、相信学生,把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宝贵时间尽量多地留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主体表现”发挥良好,首先必须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把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宝贵时间尽量多地留给学生,严格控制一节课内教师讲授的时间,在我的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一般为1:1左右,比较适宜,这样在时间上保证了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帮助下,发挥出主体作用,把课堂原本就应属于学生自己探索新知,发展自我的空间还给学生。

2、面向全体,照顾程度不同学生的学习机会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决定了每一名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独立个体,因此,我们教师在思想上要真正承认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然而在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是能不同程度看到这样的现象,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时间内,教师总是只提问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把中等生和学困生扔在一边。一节课还不成问题,然而一天下来,一周过去……当一学期结束时,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得到了多少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学习机会,中等生和学困生又得到了多少这样的机会呢?这就是大问题,这里哪还有什么自我表现意识的培养呢?为此,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仅成绩好的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更重要的是中等生和学困生都有表现才能的机会,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

(四)开放课堂——培养自我实现意识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的需要包括基本需要和衍生需要两方面,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衍生需要包括认知需要、美的欣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需要是人需要的最高层次,这种需要越满足,人便会产生越强烈的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性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根据这一理论,结合初中生物学科特点和当地环境条件,适时将生物课堂向课外开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实现自我,培养自我实现意识。

《生物》第一册第七章第五节营养繁殖一节课中,其中谈到植物组织培养的有关问题,我根据学生特点,学科特点及素质教育的有关要求。设计了题为“植物组织培养与花卉载培”综合实践活动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活动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1、课    题:植物的组织培养与花卉栽培

2、背    景:⑴知识背景:植物细胞全能性及组织培养的有关知识。

⑵环境背景:当地花卉大厦

3、活动目标:⑴使学生体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

⑵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加工、输出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4、活动方式:⑴分小组搜集、整理资料

⑵参观、调查

⑶形成文字材料(小论文)交流

5、活动时间:⑴搜集资料:两周时间

⑵参观、调查:2小时

⑶班级交流:1小时

6、活动过程:⑴提出问题:教师在活动前两周向全班介绍活动内容、时间、搜集资料的途径、分组情况、人员分工。

⑵搜集、整理资料:根据分工进行小组活动,教师点拨指导、检查学生准备情况。

⑶参观、调查:实地参观、考查、听取有关讲解;学生自行向技术人员提出问题,如有关组织培养、花卉栽培等一些实践性或前沿性问题。

⑷班内交流:形成小论文在班级交流

这种形式的活动课虽然不多,但若教师能适时抓住有利的时机,将生物课堂向校外延伸,就能不断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加工和输出信息的能力,这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的信息素养。同时,学生从人员分工,搜集资料一直到形成小论文在班级发表,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体验和体会什么是自我实现,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实现意识。

二、结果

(一)学生的课堂表现

一年来,通过开展《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探讨》的课题研究,从实验班生物课上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看出,该项课题研究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大大增强,例如:实验一班的王某某同学,在上学期生物课堂上经常不带书,上课无精打采,根本不听课,甚至捣乱,影响其他同学听课,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讨,尤其是每节课给出他具体学习目标,增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机会,给他充分的表现机会等,在学习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对生物课学习有了积极性,主动性,在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乐趣,从而唤醒和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调查问卷及结果分析

 

 

中学生主体意识行为表现的情况调查表

 

A

B

C

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明确,课堂上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持久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稳定,时有时无

自己没有学习目标,对生物课的学习毫无兴趣

参与意识

    课堂上发言积极主动,并要求回答问题

    不提问题,但能跟着老师或同学的问题思考,较少举手发言

    从不主动提问题和主动思考问题,极少发言甚至不发言

自我表现意识

    课堂上愿意表现自己,不管其结果正确与否,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在老师启发和督促下才能表现自己或很少表现

    从不愿意表现自己,尽管自己是正确的,也不愿表现

自我实现意识

    在强的自我表现意识驱使下,能深思熟虑后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见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偶尔有这方面意识,但需要老师或同学的鼓励和帮助才能实现自我

    不愿意实现自我,也不懂得怎样去实现自我,没有这方面意识

 

中学生主体意识行为表现情况调查结果

项目

 

等级

 

A

B

C

实验班

对比班

实验班

对比班

实验班

对比班

学习动机

81.3%

68.5%

15.9%

9.5%

2.8%

21%

参与意识

91.5%

72.2%

6.5%

5.3%

2%

22.5%

自我表现意识

92.2%

80.3%

5%

6.3%

2.8%

13.4%

自我实现意识

90.2%

83%

7.8%

3%

2%

14%

从中学生主体意识行为表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本课题所研究的四项内容,学习动机、参与意识、自我表现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A级和B级两项正向指标的百分数都表现出实验班高于对比班的结果,说明实验班学生在学习动机、参与意识,自我表现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方面均好于对比班;而课题研究四项内容的C级反项指标表现出实验班低于对比班的结果,也说明实验班学生在学习动机、参与意识,自我表现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方面好于对比班。

三、讨论

本课题从学习动机,参与意识,自我表现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四方面研究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问题,从实验班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个体在学习兴趣,动机,积极性,主动性,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以及问卷调查所反映的结果来看,实验班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越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的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责任往往也愈大,从而对自身提出的需求也就愈高,因此,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主体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越高,从而决定其主体性的发展水平也将提高。虽然本课题研究局限于生物学科,但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学的其他学科教学,这或许就是本课研究的价值所在。

由于本课题只从学习动机、参与意识,自我表现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四方面进行的研究探讨,而学生的主体意识除了以上四方面之外,还包括管理意识,道德意识等方面。由于时间有限,本课题不能对主体意识所包含的各个方面逐一进行探讨。

四、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入手,逐渐培养其参与意识,自我表现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而以上四方面均属于主体意识的范畴。因此,通过一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又是学生主体能力发展和主体人格塑造的前提,从而为学生个性、潜能得到主动、有效、充分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了其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①石中英  王卫东主编《主体性教育》第50页

②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第428页

③王维兵  尹 芳: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开放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