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学员科研课题(论文)开题论证报告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633

最后毕业   学校及时间

19967.河师大

工作单位     及通讯地址

河南省焦作市      第二十三中学

邮编

454002

职称、    职务

中学高级     业务副校长

联系电话

03913932191(办)

E--mail

Lzxx121212@263.net

指导教师

性别

电话

0431--5697134

职称

教授

E--mail

Dongls@ns.ciac.jl.cn

课题(论文)题目

焦作二十三中初中学生创造力的调查研究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一.研究背景

     目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话语中的中心词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主席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教育又称创造性教育,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主要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个性倾向,是人才的关键性特征。50年代中叶以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把培养年轻一代的创造力作为国民教育的首要任务。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和方向,也是我国培养跨世纪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21世纪将是创造性教育的世纪。自19世纪6070年代国外开始从事儿童创造力教育的研究,而现代创新教育始于20年代的美国,70多年来,创新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教育运动。我国从80年代起逐步加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证性研究不多,尤其是在初中教学中这类研究尚不多见。

    二.研究意义

    1.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人才。世界范围的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其胜负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初中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2.通过调查研究构建我校创新教育模式,探索适合我校特色的创新教育之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成败的关键是教育者,本研究也试图帮助教师转换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创新教育理论,促进其创新教育实践。

课题研究目标、立项依据(理论依据、研究假设)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凯络夫教育学认为,学生不负责发现新的真理的任务,只需要领会科学上稳定可靠的财富。我国传统教育认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从来未提到培养学生创造力。不少人认为,教学任务繁重,若再把创造力的培养纳入教学中势必挤占授课时间影响教学质量。法国生理学家尔纳说:创造力是不能教的。本文的目标在于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上述观点进行检验,认真研究探索初中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理论依据

    1.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思想。

    2.把现代科学群体如:现代教育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论和方法论、创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教育科研方法等作为本课题的坚实理论基础。

    3.以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中创新教育的有关先进经验作为实践基础。

    三.研究假设

    1.根据克凯趋克(Kivkpatrick)和西姆森(Simpson)的儿童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曲线呈犬齿状,有不同的发展高峰。抓住关键时期通过教学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得以开发。

3.初中教学过程,具有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能力,但这种功能必须通过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运用才能得到发挥。

4.创造力的发展,能给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提供条件,因此,必然会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因而,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5.通过测试和数据分析发现创造性能力较高的学生及创造性能力较高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前者组成特长活动小组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后者进行重新的评估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其转化。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一.主要内容

    (一)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设计出具体的创造性教学方案。在实验班教学中进行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创造性训练课的具体要求。规定训练课的时间(每周一节),结合本学科知识的特点,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类比、推理、判断等创造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热情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力。

    (三)无论是正常教学还是创造性思维训练课,都要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倾向的培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全面全体原则、主体主导原则、求异求优原则、启发探索原则、民主和谐原则、成功激励原则、积极评价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积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质疑问难,鼓励学生猜测想象,挑战冒险和坚韧不拔。

    (四)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制定出创造力培养课的外活动训练方案。每周一节课外活动课,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激发其创造兴趣,充分开发其想象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的创造力不断提高。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本校初一、二、三年级各班的学生(也可参照其它学校的调查研究资料),在全面测试其创造力的基础上分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

    (二)方法

    1.采用的工具

    1)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编制的《创造性思维测验量表》主要测试创造性思维的几个方面,此表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量表》这是美国著名的创造力教学研究专家威廉斯(FEwillians)设计的,是一个信度高效度好的测量工具。

    3)《斯凯菲尔创造力态度测验量表》是英国学者斯凯菲尔博士编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周林教授修订,简称CAS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4)学科知识、技能标准测验,根据大纲要求自行设计。

    2.采用的方法

    通过创造性思维测验、创造性个性倾向性测验、创造力态度测验及学习成绩测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查分析、跟踪检测、分组实验等方式研究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创造力培养的方法和教学模式。

研究进度及预期成果形式

 

一.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期为8个月(从20011——20018),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11——20012

    1.查阅文献资料。

    2.编制实验方案。

    3.准备各类量表和测试题。

    4.培训有关人员。

    (二)实施阶段(20013——20016

    1.调查测试

    1)用《创造性思维测验量表》,进行创造性思维几个方面的测试。

    2)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量表》,进行创造力倾向几个方面的测验。

    3)用《斯凯菲尔创造力态度测验量表》,进行创造力态度方面的测验。

    4)用“学科知识、技能标准测验”,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测验。

    2.分析研究

    1)综合分析测试的各类数据,为下一步研究工作打基础。

    2)根据测试数据进行调查研究,教师座谈,学生座谈,走访专家及兄弟学校,参照有关的教育理论探索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和教学模式。

    (三)总结阶段(20017——20018

    1数据汇总、资料处理。

2撰写研究报告。

 

二.预期成果形式

 

    1.为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为进一步研究教学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效果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成效奠定基础。

    3.形成一篇有较高价值的科研论文。

专家组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查看研究报告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