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创造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柳臻  河南焦作市职教中心  454001

 

摘要本研究采用心理测验法,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分析初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点。结果显示:初中学生在创造力方面表现为一降、一平、一升三个特征。创造性思维呈下降趋势,创造性倾向无明显差异,创造力态度呈上升趋势。男生的创造性思维强于女生,女生的创造性人格胜于男生。总体上讲初中学生的创造力水平相对较低,且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加,创造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初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   创造力   初中学生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人格   对策

 

一、引言

创造力,主要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方向,是我国培养跨世纪人才、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创造能力不仅是一种智能特征,而且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国从80年代起逐步加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证性研究不多,尤其在初中教学中这类研究不多见。

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初中学生创造力现状和特点,探索适合初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抓住关键时期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研究也试图帮助教师转换新的教育观念,提高创新教育理论、促进其创造能力教育实践。

二、创造性能力理论

创造能力是人类所独具的特质。它和智力一样是人人都具有的心理品质之一,只是程度和水平各不相同。创造能力适度培养和教育能够得到提高。人类的创造力可分为二个方面。其一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包括六个因素:流畅性、变通性、开放性、独创性、精密性、评价性)。其二是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就是指人所具有的那些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完成起促进和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它包括创造性倾向(含四个因素: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想象力)和创造力态度(含五个因素:对自己的信心、对新奇的欢欣、对理论和审美的倾向、对刺激的接受、对奇迹的向往)。这两个领域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焦作二十三中,初一、二、三年级学生,每班按比例随机抽选,其中初一137人、初二113人、初三122人,男生196人,女生176人,共372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编制的《创造性思维测试量表》(问卷一)。美国著名的创造力教学研究专家威廉斯设计的《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试量表》(问卷二)。英国学者斯凯菲尔博士编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周林教授修订的《斯凯菲尔创造力态度测试量表》(问卷三)进行测试。

四、结果与分析

(一)创造性思维测试结果

采用《创造性思维测试量表》(问卷一)对初一、初二和初三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见表1。

1  初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测试情况

年级

人数—男

平均数

标准差

人数—女

平均数

标准差

总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Z—

初一

75

6.33

9.94

62

3.69

8.69

137

5.14

9.48

0.06(初二)

初二

63

4.98

9.03

50

5.5

8.83

113

5.21

8.94

-1.27(初三)

初三

58

4.47

8.89

64

2.95

10.28

122

3.67

9.68

-1.23(初一)

                                                           

通过表1可得出以下结论:从年级总分均值上看,创造性思维总的发展呈下降趋势。从性别分均值上看,初中男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呈下降趋势,女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呈先升后降,初一男生创造性思维明显优于初三女生,其余各年级男女生的创造性思维没有明显差异。

(二)创造性倾向测试结果

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试量表》(问卷二)对初一、初二和初三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见表2。

2  初中学生创造性倾向测试情况

年级

人数—男

平均数

标准差

人数—女

平均数

标准差

总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Z—

初一

75

112.6

14.28

62

113.74

12.98

137

113.12

13.72

-0.47(初二)

初二

63

111.89

10.87

50

113.04

9.89

113

112.4

10.46

0.78初三)

初三

58

113.19

14.05

64

113.94

11.33

122

113.58

12.7

0.28(初一)

 

 通过表2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创造性倾向从分均值上看,初二稍差,初三稍高,女生高于男生,但Z检验表明无显著性差异,因而初中这一年龄段学生在好奇性、想象性、挑战性和冒险性四个方面没有明显不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创造力倾向方面,女生并不比男生差。

(三)创造力态度测试结果

采用《斯凯菲尔创造力态度测试量表》(问卷三)对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见表3。

3  初中学生创造态度测试情况

年级

人数—男

平均数

标准差

人数—女

平均数

标准差

总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Z—

初一

75

17.44

3.33

62

18.65

3.65

137

17.99

3.53

-0.93(初二)

初二

63

17.41

3.86

50

17.72

3.81

113

17.55

3.84

2.09(初三)

初三

58

18.22

3.34

64

18.84

3.58

122

18.55

3.49

1.29(初一)

 

 通过表3可得出结果:初三年级分均值明显高于初二,Z检验表明差异性显著(|Z|≥1.96,P≤0.05),其余年级之间差异不明显,初中学生创造态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从性别上看女生分均值高于男生。创造力态度主要考察学生的信心、追求、敏感性等,很显然女生更显得稳定成熟,创造力态度方面女生胜于男生。

五、讨论与对策

焦作二十三中是一所普通初中,对372名学生创造力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创造力方面表现为一降、一平、一升特征,创造性思维能力呈下降趋势,造性倾向无明显差异,创造力态度呈上升趋势。男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稍强于女生,女生创造性人格特征胜于男生。总体来讲,学生的创造力水平 相对较低,特别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创造力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说明学校在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校进行创新教育的力度不大,措施不得力;(2)、教师的观念需要转变,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亟待创新。据了解其它初中学校也普遍存在着上述问题。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是重中之。为此,特提出如下对策:

1、学校要加大创新教育的力度,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制订出推行创新教育的长远规划和管理模式,改进考试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加强教师岗位培训,更新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培养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宜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每周上1—2节研究性学习课,教学内容不拘于课中,而是让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育学生在学习行为中,要提高肯定自我的能力,不断扩展思路,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索,大胆的想象和猜测,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要学会敢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敢于坚持真理。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其创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完善与拓展,使学生改变只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的求同思维,通过发散性提问、延迟评价、集体讨论、结果预测、多向求解等,采取激励法、辨别法、直观表达法等方式,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善于归纳、总结、转换和创新求异的发散性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其次,要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不讥笑,不斥责。第三,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幻想,并将他们引向现实的创造。第四,课堂上可采取:推测性填补,评价性讨论,扩展性描述,传奇性编创等方式,对促进学生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大为有益。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探索求异精神,这是创新精神的标志。其次,培养学生的求实、求佳精神,这是创新精神的精髓。第三,培养学生的奋力拼搏精神,这是创新精神的支点。第四,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这是创新的根基和灵魂。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培养创造力最有力的措施。

4、创造性思维训练课。每单(双)周各学科可上1—2节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一种课堂形式。它有四个显著特点:(1)、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标;(2)、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础;(3)、以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为重点;(4)、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它采取的主要方法有:联想法、发散法、集中法、转化法、分割组合法等。

5、创造力培养课外活动课。根据情况可每单(双)周组织一次活动。活动课是学校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才能、发展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创造力培养课外活动课有四个特点:实践性、主体性、探索性、主动性。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小发明、小实验、小创作、小设想、小论文等。

 

参考文献

 

1.张厚粲    《心理与教育测量》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年3月

2.段继杨    《创造性教学通论》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10月

3.王孝玲    《教育统计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0年3月

4.毕天璋    《教育理论》          成都科大出版社    199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