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十六字”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山西省沁水县示范初中  樊根雪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等,这种模式应付升学考试虽然有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严重地抑制了青少年好奇求知、探索创新的意识,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一些高分低能的庸才,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此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识,初步探索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变讲为导,展开思维,心灵交流,勇于创新”,简称为“十六字”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三代领导人关于创新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思想为依据,以目标教学、反馈教学以及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为参考,通过本人的教学实验探索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实验方法为自然实验法。具体做法是:把初一的124班和125班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124班作为对照班,125班作为实验班,并对这两个班上学期期末的考试成绩进行了摸底,情况如下:

                        表一    期初考试成绩摸底表

班级

人数

总分

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85分以上

优生率

对照班124

56

3892

69.5

43

76.7%

15

26.8%

实验班125

58

3808

65.7

41

70.7%

12

20.7% 

实验对象确定后,笔者开始对实验班施加自变量的影响,一改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十六字”教学模式,努力向45分钟要效益,不但教师教的轻松,学生也学的自然,在施加自变量的同时,笔者对无关变量也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这里的无关变量主要是指来自家长的和社会的压力,某些家长对老师的做法不理解,认为有的班抓得紧(讲的多,作业多),有的班抓的松(讲的少,作业少),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笔者从不动摇,耐心说服,使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对照班期中考试前仍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施教,期中考试后按新的教学模式施教,然后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一、变讲为导

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和学生的课业负担,发挥好两大作用。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走出“多讲多得、少讲少得、不讲不得”的误区,真心实意地负起“导”的责任,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回答问题,由不会到会地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其次,教师要认真研究“导”的内容和方法,把功夫下在导趣、导思、导做、导行上,要知道,教师讲给学生听是“笨”教,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才是活教,是巧教,是教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操作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放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少讲、少读、少写、少做,让学生在教师导的作用下多讲、多读、多写、多说、多做,把时间留给学生;二是要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思考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自己,管理自己;三是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挥自身的优势,让他们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可见“变”讲为“导”,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师生之间才能保持平等的关系,从而体现教学民主。

二、展开思维:

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

2)要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往往要碰到各种各种样的疑难,这些疑难既是学习的障碍,更是学习的动力。对于这些疑难应如何解答,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自己解决。

3)努力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学生在展开思维过程中,往往能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见解,这些见解如能得到老师及时的赞扬和鼓励,学生就会感到莫大的成功与自豪,这些积极情感反过来又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实践证明,只有展开思维,学生才能获得真知,才能实现知识与能的同步增长。                                                                                         

三、心灵交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而且在情感上也要与学生进行不断地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创设一个和谐、详和、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和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充分的展开,要知道理解学生是心灵交流的前提,语言交流是心灵交流的重要手段,表情动作是心灵交流的重要因素,眼神交流是心灵交流的重要窗户。

通过心灵交流,使师生之间达到“以心换心,以爱换爱”的最高境界,从而唤起他们学习的勇气,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勇于创新

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鼓起创造性的勇气,人人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如何将这种巨大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能力,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而学生的创造性正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尤其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下,通过积极的活动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良好的教育将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而不良的教育将阻碍和压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笔者所提倡的“十六字”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良好的教育。

在这个模式中,变讲为导是前提,展开思维是关键,心灵交流是基础,勇于创新是目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实验班和对照班相比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3)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4)打消了家长的顾虑,赢得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赞同。

5)提高了学习质量,综合考试成绩明显上升,以本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为例,结果如下:

表二:期中考试横向和纵向比较表

班级

人数

总分

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85分以上

优生率

对照班124班

期初

56

3892

69.5

43

76.7%

15

26.8%

期中

56

3825

68.3

40

71.4%

13

23.2%

期中比期初

相等

67

1.2

3人

5.3%

2人

3.6%

实验班125班

期初

58

3808

65.7

41

70.7%

12

20.7%

期中

58

4132

71.2

45

77.6%

16

27.5%

期中比期初

相等

324

5.5

4

6.9%

4人

6.8%

由表二可以看出,实验班的期中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表三:期未考试横向和纵向比较表

  

人数

总分

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85分以上

优生率

对照班124班

期中

56

3825

68.3

40

71.4%

13

23.2%

期未

56

4078

72.82

46

82.14

13

23.2%

期未比期中

相等

253

4.52

6人

10.74

相等

持平

实验班125班

期中

58

4132

71.2

45

77.6%

16

27.5%

期未

58

4229

72.88

43

74.14%

14

24.12%

期未比期中

相等

97

1.68

2人

3.46%

2人

3.38%

由表三可以看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对照班的成绩很快上升。

实践证明,“十六字”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尽管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试验期还不长,有些因素还难以考虑,但那活跃的课堂气氛,跃跃试试的学习劲头和明显的实验效果已能说一切。 

 

参考文献:

张崇善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晋城市新浪有限公司  2001年出版的《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