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则 媒体选择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根据媒体对促进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完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来进行选择的。这个潜在能力就是指媒体本身的特性和教学功能。其具体指导原则是:
- 易获得性原则 所谓易获得性原则,是指学习者容易取得这种媒体。在众多的可用媒体中,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学习者能接触到哪些媒体或者说我们可能为学生提供哪些媒体?
- 经济性原则 不同的媒体其制作成本相差悬殊,且得到的效益也不相同。在选择媒体时,我们要考虑使用媒体可能得到的效益与制作和使用媒体需要付出的代价(时间、人员劳动、费用)的比值,即效价比(效价比=效益/代价)。一般说来,应该选择效价比高的媒体,教学效果相同的媒体,选择费用低的。
- 方便学习者的原则 媒体的选择应尽可能地方便学生,这主要取决于媒体的控制特征。首先是媒体是否容易接近,是在学习者家庭用,还是在学习中心等集体学习场合用?是个人使用还是集体使用?是固定的,还是可移动便于携带的?其次,要考虑媒体操作的方便与否,即媒体需要何种环境、需要其他何种保障、需要何种特殊操作技能等。第三,要考虑媒体的时间控制特性,即是即时媒体还是永久媒体
- 方便教师的原则 媒体的选择应尽可能地方便教师,这主要是指媒体软件的设计与制作工作要方便于教师。应根据教师现有知识结构、技能技巧、教学经验,选择教师熟悉其特性,能进行优化或只需对教师稍加培训就能使教师胜任设计的那些媒体。更应考虑教师对这种媒体的可获取性。
2.方法
按照媒体的选择原则选择媒体,更多的是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在选择媒体时,为了使作出的主观判断更为客观、准确,在大量的媒体应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媒体的选择方法。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问卷表型、流程图型、矩阵型这三种媒体选择的方法。
问卷表型 这种类型实际上是列出一系列有关媒体选择中的问题,要求媒体选择者逐个认真考虑,作出回答,从而清楚地发现适用于一定教学情况的较好的媒体。下面就是一张问卷的例子:
–––媒体材料是在集体讲授演示时呈现呢,还是用于个别化学习?
–––教学内容是否要作图解或图示的处理?
–––视觉内容是用静止的图像还是活动图像来呈现?
–––视觉内容是否要配有声音?
–––选择的媒体设备是否容易获得?
……
当你对媒体选择因素有较深刻的理解后,便可以根据你周围的具体情况自己设计问题。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可多可少,可按逻辑排序,也可不按逻辑顺序排列。通过对问卷表各项问题的回答,我们就可适当选择媒体。
流程图类型 这种类型是建立在问卷表类型基础上,它将选择过程分解成一定的序列步骤,每一步骤都设一问题,由选择者作出“是”、“否”的回答,然后按照逻辑被引入到不同的分支。流程图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成各种形式,下面提供国外一些研究者设计的集体授课的媒体选择流程图,以供选择媒体时参考。
矩阵类型 这种类型一般是利用二维形式排列的。媒体的种类是一维,选择特性是另外一维。然后用一等级尺度如高、中、低,大、中、小或适合、部分适合和不适合等来表示二维之间的联系。下表是加涅的各种媒体的教学功能矩阵
媒体组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保证良好的硬件、软件、潜件的互补性,就要求媒体的组合符合正确的规律,要有基本的组合的原则:
(1)媒体组合系统化。系统告诉我们,系统内部各要素决不是数量上的复合与叠加,而是要由最优化的各要素形成彼此之间的最优化关系。因此,在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中,当确定一个主体性媒体以后,便要选择辅助性媒体,以构成优化的媒体教学系统。
(2)媒体组合的简化。在媒体组合的系统观确立之后,媒体系统越简化越好,当然,这种简化是建立在最优化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因为在同一媒体系统中,选择的媒体数量越多,在设计编制方面就越复杂。所以一般来说,简化利于优化。
(3)媒体组合的统一观。媒体的组合要从教学总目标出发,各个媒体要根据不同的分工完成各自的任务,决不能强调自成系统,这样才能使各媒体之间组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的多层次的信息结构。
>>返回页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