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参考资料:生物学课程与学生的发展
中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内在动机,是以兴趣、情感和认知等多种心理需要为基础的。随着年龄增长所伴随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不同,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动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一般初中生对生物学现象、对自身的生长发育的奥秘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冲动,但这种欲望和冲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趣味、形象、生动和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来维持,需要课内外实验和实践活动来稳定和发展。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占据了优势地位,基本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趋使并维持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动因,已不再仅仅是趣味、生动、形象的生物学内容和简单重复性的操作活动,更来自课程对生物学原理、规律的揭示,来自课程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以及对个人发展甚至升学就业中的作用。
中学阶段的生物学课程,在发展学生认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情感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首先从内容上看,生命自然界是整个自然界中最生动、最活泼、最具趣味性的事物,是把学生引入科学殿堂的良好载体。大量直观、形象和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这是学生大多数喜欢生物课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对促进学生在认识自然科学中,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促进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初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的迅速发展期,但仍将以具体、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为基础,需要大量具体体验作支撑,在此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比物理、化学更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更有不可忽视的是生命自然界呈现着明显的发展变化的轨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间表现出丰富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性,生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上,无不反映出开放性、自主性和自组织等系统特征。凡此种种,对中学生学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用系统的思想方法看待分析自然界,形成科学的自然观有重要作用,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有重要价值。其三,生物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意识。自然界最美的事物莫过于生命事物,从绚丽多姿的外在美,到新奇巧妙的生理调控机制的内在美,以及在生物体各部分和生物与环境关系上的和谐美,无不令人惊叹。生命科学对生命规律的揭示,对生命体形态、结构、关系和规律的展现形式,以及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等都体现出科学美。生命自然和生命科学,是自然美和科学美的统一。生物学课程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逐步养成关注生命的存在,珍视生命的价值,人与生物、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意识。
生物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科学的基本技能、方法、实践能力和创造的意识等方面具有基础地位和综合训练特征。在中学阶段,学生大量接触的科学实验、科学的探究活动,始于生物学课程。如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等观察工具,对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活动的观察活动;使用各种器具进行的解剖活动;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和药品的生理实验活动;野外观察、考察活动,以及各种探究活动等等。这些学习活动,无论从工具仪器药品的使用,还是科学方法的运用都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包含有物理的、化学的甚至数学的),在活动方式上具有多样性,对于发展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全方位的促进作用。
生物学课程在促进学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生物学课程中,生物学概念的建立,生命规律的揭示,大多是依据学生对生物事实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基础上的,通过学习体验,对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崇尚真理,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测和封建迷信的科学态度,有重要作用。大量的观察、实验、实践探究和考察活动,可以促进探索、创新精神的发展,合作意识的形成。不仅人的衣、食来自于生物产品,解决现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离不开生物学,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所引发的变革,会对学生形成科学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中学生物学课程还对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独特价值。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伴随着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生理上发生着急剧变化,青春期的到来、第二性征的出现、性的成熟等一系列发展变化带来了强烈的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变化,出现了许多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好奇、迷惑、恐惧、性意识的萌动和觉醒,有些甚至产生某种逆反心理,等等。实践表明,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生命现象、生物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敏感。他们渴望了解生命世界的奥秘,懂得人自身的结构和生理机能、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掌握锻炼身体、卫生保健、饮食与营养以及性的知识。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及一生的发展和幸福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为形成人的基本的、积极的生存态度与生活方式方面应有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