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科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探讨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    张昕

[摘要]   在高中生物课的教学中,力图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生物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和思维活动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主动的发展。

[引言]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高。实现教育目标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成预期效果。在教学中过程中如何调动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环境与人的结合,就产生情境。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作用。从教育的意义来说,几乎一切教学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离开了教学情境,也就难以实现教学,作为教师,欲求教学的成功,不可不探究教学情境。对于高中生物课来说,就更有它的特殊意义。

所谓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育手段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教育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制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或氛围,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潜力,帮助学生准确、迅速地理解教学内容,培养思维品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结构的一种途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中就十分重视“情境”的教育作用,他曾说过:“有意义的情境创设,是他们(指学生)始终以积极态度参与的无形动力”。这说明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愿望是与学习情境密切相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活动,是一种十分紧张、艰苦,具有很大情意倾向的思维劳动,需要各种条件配合,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其活跃,探索精神十分旺盛的最佳状态。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优化课堂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国古代教育家就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并从中提炼出情境教学的范例。著名教育家孔子主张“相机教学”,“相机”就是抓住时机,运用情境,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古今中外不少学者也对情境教学作了一些理论探索和有益的实践。我国近代的情境教学最初是在语文学科获得成功,情境教学总结出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理论观点,乃至一些操作方法,例如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创设“四要求”,以及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等促进学生发展的“五要素”,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但是,我国近代的情境教学实践大多集中于小学和初中的语文、英语等学科类的研究与探索上,教学实践还不够普及,特别是在高中生物学科领域,研究的不多。因此,将情境教学的基本原理向高中生物教学迁移、深化,探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以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是势在必行之事。

[理论依据]   

1、  情感在认知中的作用:

1)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个方面的功能(其主要功能是动力作用)。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如在愉快的情境中,使人产生快乐感情,情绪饱满热情,可以对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克服学习中的障碍和困难,积极钻研,深入思考,如饥似渴地吸取知识营养。若在悲伤气氛中,使人产生悲痛感,对学习丧失信心、厌烦,甚至于放弃学习。创设教学情境,首先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心平气和、耳目一新,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知识的获取是由知到行的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需要有情感的中介才能实现,从知识发展为信念和行为,中间必须有知识情意的结合,通过感情的作用,把知识溶化在人的血肉之中,使人产生内心体验和态度,才能付诸行动,学习若没有感情的作用,知识难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更难于付诸实践。另外,情感在学习中还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2、  动机在认知中的作用:

在学习中,认知的内驱力是学习的强有力的内部因素,这种内驱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它是由好奇心,探究倾向等心理因素派生出来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就是对这种动机的最好奖励。动机在认知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①、指引方向:学生受到动机的激励作用,会依照所激发的方向努力,从而获取成功。②、集中注意:受到激励作用的学生,能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集中注意所学习的对象。③、增加活力,受到激励的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以求达到自己的目标,并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中,一部分来源于外部环境,其中学校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场所。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条件,教师素质,校园文化等都会对学生的动机产生影响。尤其是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教师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主导者和调控者,是联络各要素的情感纽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动机形成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巧妙地把一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动机。

3、认知的直观性原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形成。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一则充实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的内容,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顿悟,助于灵感的产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

4、认知是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情境活动)相统一过程: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理智与情感、分析与综合、有意识与无意识均不可分割,人的活动最有效的时刻就是这些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是人的认知过程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在认知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创设教学情境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调用无意识的这些功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5、主体性的原则: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集中体现在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主导”的最终结果是为了学生“主体”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的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并引导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而,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

[教学情境的功能]

    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    动力功能,使学生乐学: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靠学习目的或其他外部因素来支撑,其动力是不能持久的。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和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而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

2、    发展功能,使学生善学:发展功能就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依赖于思维,思维是学生主动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教学情境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刺激,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而促进智能的发展。

3、    育人功能,使学生会学: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教育,才是最有效果的教育。教学情境的方法是要求教育者不作过多的抽象说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和运用各种积极的教育情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陶情冶性、素质养成的作用。

 [实施策略]

只要是教学,就存在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上课伊始,要创设激发动机的导言情境;提问思考,要创设探索思维的“愤悱”情境;板书图示,要创设提纲挈领的直观情境;衔旧跨新,要创设铺路搭桥的引导情境;反馈训练,要创设“举一反三”的迁移情境;上课结束,要创设“欲求不能”的悬念情境;整个教学过程要贯穿教学语言的艺术情境等等。但是,从教材处理来看,则应抓住教材的重点有机组织和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各种情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作用。我在教学中创设的教学情境的基本框架是:

 

 

文本框:  引发学生愿学情感文本框:  宽容学生偶有失误文本框:  允许学生见解偏颇文本框: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文本框: 激疑问题有梯度文本框: 研讨问题要适度文本框: 探究问题有深度文本框: 设计比喻的艺术文本框: 设置悬念的艺术文本框: 设计导言的艺术文本框: 全体差异的针对性文本框: 问题本身的层次性文本框: 启发思维的多角度
开拓思维思路   
文本框: 反思思维障碍
领略思维策略


文本框: 强化感性认识文本框: 深化理性思维
 

 

 

 

 

 

 

 

 

 

 

 

 

 

 

 

 

 

 

 

 

 

 

 


一、             设情知相融的愉悦情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地学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吸收了中外教学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情知对称教学论,它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把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识因素(即智力因素)如感知、理解、想像、思维、记忆等;另一类是情感因素(即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两类因素分别构成:

感知——思维——知识智慧(认识过程)感受——情绪——意志性格(情感过程),这两类因素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合而言之为“情知教学论”。它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巧妙结合,把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智慧融为一体,强调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创设“情知相融的教学情境”,就是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协调关系,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再是“冰冷的知识”,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东西,从而加速了认识过程的步伐。认识和情感在教学中相互渗透,同步进行,既体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互补,又实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默契,既是教和学的双边合作,又是教书育人的统一。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验都已证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课堂中形成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能寓教于乐,唤起学生亢奋愉悦的良好心情,引发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从而活跃思维,发挥智力潜能,促进个性发展。课堂中师生双方的交流包括知识信息的沟通和情感信息的沟通,而情感信息只有注重教育过程中的“情”“知”对称教学情境的创设,才能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才能真正从学生这个“主人”出发,去为他们服务,而不是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或者听凭使唤的奴仆。

教师应抓住学生已产生的急切心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利用多种合理的手段和艺术的手法,创设情知交融的科学意境,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步入知识的大门。在教学中多注意现代生物学的时代性,把微观的深入和宏观的扩展结合起来,把历史的追溯和未来的展望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中具体的操作原则是:

①要关心爱护学生,允许学生失误,对学生的偶然失误要持宽容态度。

延缓判断,不急于评论,当学生见解出现偏颇时,不武断的否定。对学生的标新立异要给予鼓励性评价。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和辩论,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

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容量、节奏,给学生留有自由思考、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二、设置发展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探究地学

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是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是间接地概括认识事物的能力,是人们从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的必要条件,也是领会、理解教学内容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掌握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因此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问题和疑问可以推动人们去积极思考和探究。学生的探究、发现决不是一种自发的随心所欲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积极引导下进行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情境中(或者条件下),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的具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学生努力又可解决的问题,以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创设具有启迪思维的最佳问题情境,巧妙地通过问题来刺激学生自觉学习,自行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发学生的独立探究精神,从中发现规律,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可以运用各种直观手段,通过学生的观察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也可从教材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伸出来,揭示新的矛盾,提出新的问题;或根据日常的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中的某些现象,形成问题悬念,还可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还可以引经据典,或名人轶事引出问题等等。但不管什么途径,都要围绕启动学生思维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

操作过程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启发诱导的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主体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按宋代教育家朱熹的解释,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精彩疑难的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想弄懂而又不得其解,想说出是怎么回事而又说不出的“愤、悱”心理状态,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然后通过教师的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疑难问题一经提出,愤悱心理情境即刻到来,即调出学生探究的“胃口”,顿时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例如:高中生物课对无性生殖学习的问题设计,首先这样引导:

生殖是当今世界生物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97年2月7日爆炸的一颗震惊世界的‘生物原子弹’(用电脑展示出多莉羊的图片)—— 一只可爱的小羊诞生在英国了,它的名字叫多莉。一只外表普通的小羊为什么引起举世瞩目呢?因为她是通过无性生殖‘克隆’出来的。那么,到底什么是无性生殖呢?”这样导入无性生殖,要比平铺直叙“现在我们来学习无性生殖”效果要好得多。接下来运用多媒体演示多莉的培育过程并举出常见的无性生殖的实例,通过学生独立的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后,找出共性,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又如: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一节,首先从初中所学光合作用反应式“6CO2+6H2OC6H12O6+6 O2”为导引,揭示出矛盾:

师:“这个反应式能否反映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呢?即生成O2和C6H12O6中的C、H、O分别是从反应物中哪里来的?我们先来观察科学家的一个实验:(介绍希尔光反应的实验)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参加反应的水”从而发现问题矛盾:在反应式中生成12个氧原子,而反应物提供的水中只有6个氧原子。引导讨论并独立修正原反应式为:

6CO2+12H2O*           C6H12O6+6 O2*+6 H2O

 

师: “修正后的反应式虽然能够反映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关系,但却不能反映整个光合作用的过程,其实,光合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光反应与暗反应两个过程组成的,那么这两个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呢?……”抓住学生急于探究的心理,进一步激发思维的独创性,将思维引入深层。

又如:学习“同源染色体”概念时,不是直接给出概念,而是利用图解并配合语言提供智力背景(指出颜色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观察:形态、大小、行为等)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并总结出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

3、  引导探究的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自然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操作的基本过程是:

①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作适当补充和调整,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和研究的课题

②学生利用有关的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与推想

③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对比、分析,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与推想。对学生中的不同的观点,可展开讨论与争辩

④对结论做出补充、修正和总结。

例如: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在教材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下列情境:

观察1

 

 

 

 

 

 

 

 

 

 

 

观察2

 

 

 

 

 

 

 

通过上述实验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教师引导开拓思路,求异思维,分组讨论假设或推想。(学生发散思维:“尖端可能产生了促进生长的物质”;“生长和弯曲现象可能与尖端本身结构有关”)根据推想设计实验,探索推论,引导讨论,得出结论:

观察3

 

 

 

 

 

 

 

 

另外,对“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鞘的尖端”教材只用文字叙述了一句,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补充下面的设计实验,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并归纳出“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4、创新求异的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培养出的学生附合随从、墨守陈规,缺乏独立思考、锐意求新的意识。而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出发,得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过程。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创造人才的重要一环,应该成为生物课教学研究的新课题。教师要不断寻找合理的发散点,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首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单倍体的概念,在教材中叙述:“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学生因受二倍体概念的影响,很容易将单倍体理解为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为帮助学生消除这一思维障碍,教师可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处理,学习了二倍体概念后,学习多倍体概念,然后再学习单倍体。在学习单倍体概念之前,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二倍体玉米                配子发育        单倍体玉米

两个染色体组(20条)                    一个染色体组(10条)

四倍体马铃薯              配子发育        单倍体马铃薯

四个染色体组(48条)                    二个染色体组(24条)

六倍体普通小麦            配子发育        单倍体普通小麦

六个染色体组(42条)                    三个染色体组(21条)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很快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自然地归纳出单倍体的概念来。

又如:在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讨论尖端作用时,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即“可能是尖端产生了某物质或者也可能是尖端本身的结构导致植物的生长”复习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教师展示一幅图: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造成此植株弯曲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会从单侧光、花盆横放时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在潜移默化中使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4、激励质疑的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要做到教知识与教方法相结合,发展智力因素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相结合,指导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大胆发问,消除迷信盲从的心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争论,鼓励不同意见,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与失误,帮助学生领悟思维策略,及时摆脱学习上的困境,排除影响思维的干扰因素,以疏通正确思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5、强化训练的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教师运用教和学互补的原理,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巩固强化、深化理解,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用的反馈性训练题,并通过讨论质疑及时查缺补漏,点拨修正,归纳小结 。在师生教学信息双向传输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从学习的成功中体验到思维敏捷性的成功乐趣,树立对本科学习的信心,达到善学会学的目的。在归纳小结时,教师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以处理,化繁为简 如:在讨论有丝分裂时引导学生将分裂期的前、中、后、末期归纳为“膜、仁消失两体现(前期),着丝点排赤道面(中期),单体均分向两极(后期),末期、前期恰相反(末期)”。

总之,创设问题应遵循的原则是:

         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地问、有侧重地问。不随意问、盲目问、满堂问。

问题的难易要适度,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会望而不可及,提出的问题过简,学生会解而不费力。造成学生或因过度焦虑,丧失信心,或因过于平淡,不感兴趣,报负水平降低。因此,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作答创造一定的条件,给学生提供智力背景,问题提出以后使学生犹如摘桃子“跳一跳,够得着”,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

问题能激发矛盾,具启发性,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如:对同源染色体“即然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为什么还叫‘同源’呢?”这样提问激发了矛盾,为挖掘‘同源’两字的含意起到促进深层探索的激疑效果

问题要新颖有趣,且少而精,能简明具体地呈现出来。

问题要有序,有梯度:即问题本身要有层次性,要遵循教学程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问,引导学生环环相扣地学;全体差异的层次性,要遵循“面向全体,分类推进”的原则,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具针对性。这要求教师备课时,不仅备教材也要备学生。

简而言之,设置问题的原则是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严谨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三、             创设感知教材的直观情境,让学生在如临其境的操作中体察地学

直观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感官,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感知、理解教材内容,学生置身在教学情境之中,对情境进行观察、体验,是为了获得直接感知。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象放在面前,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夸美纽斯认识到直观教学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基本规律。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种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抽象知识具体化。直观教学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它还能激起学生理解记忆并引起对学习问题探索的兴趣,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所以,遵循感知规律,对创设教学情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操作的基本过程是:

1、利用实物、标本或模型等增加感性材料,使学生感受真实、自然的

客观实体.

2、利用图解或漫画,以图释文,浓缩教材;启迪思维,发人深省

例如:学习能量代谢时,引导学生边讨论边归纳出下列图解:

    

又如:在学习生态平衡时,先描述一幅漫画(“无题”):“炎炎烈日之下,人们(头上无毛)排着长长的队伍在争相抢购‘特效生发灵’,在长长队伍的最后是头上只长了三棵枯萎发黄的小草的地球……。这幅无题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缩短时空距离,在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局部和整体之间相互转化,加大了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讲述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及高等植物双受精现象时,将染色体动态的变化过程和两个精子从花粉管流动到胚珠内的动态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实现了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化;讲生长素的发现时,将科学家的探索真理的科学过程真实地再现出来,使学生有如临其境之感,不仅丰富了感性认识,也使思维得到了发展,思想受到到了教育。

总之,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使,课堂装载的信息量加大,可以节省较多时间和精力,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并且,教学情境生动、形象、新颖,是教材中的文字所不能替代的。

四、             创设教学语言的艺术情境,让学生在涵咏体味的感悟中领会地学

教学是创造,也是一门艺术,而教学语言是主要的教学工具。教师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情境以及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加以最优结合的技巧就是教学艺术。创设教学的艺术情境,首先是创设教学语言的艺术情境。对于教学语言,人们往往对它的科学性强调的多一些,而对其艺术性则重视的不够。其实,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科学性主要是指教学语言的客观准确性,包括语言的标准规范性、逻辑系统性,而学生对于一些学术性较强的教学语言往往不易接受,一个教学语言比较规范、准确,逻辑性强的教师,授课效果未必很好,因为教学语言未被学生接受或不易接受。我在刚参加教学工作时,非常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教材语言背的纯熟,知识讲的准确到位,可课堂上学生的表情呆板,气氛沉闷。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忽视了教学语言的艺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魅力作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未能被点燃。试想,一位教师的语言若通俗流畅,形象生动,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学生能不听得津津有味而昏昏欲睡吗?可见,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在生物课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感染力强,能唤起心灵共鸣,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与熏陶,激发出无限学习热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吸引学生的艺术语言创设优美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何创设生物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情境呢?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艺术性内在地包含了科学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的原理,把生物学知识和信息经艺术语言的再加工处理并正确而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涵咏体味中受到思维的启迪,得到心灵的感悟。例如,学习生态平衡被破坏时教师叙述:我国西部在西汉时期,曾有一个‘楼兰国’,人丁兴旺,国泰民安,环境优美,生态优越,而现在却是荒芜的废墟,一片沙漠。人们可以寻找过去的‘楼兰’、‘尼雅古城’,却再也找不到消失的森林与河流”。

又如:关于环境问题:“中国古代有个‘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现在科学家考察发现,在北美、欧洲、新西兰上空,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在变薄,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经出现了一个“空洞”。今天,科学家真的要‘补天’了”。

再如:学习“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时,教师叙述:“当你在动物园中看到野性渐失,越来越温顺的老虎,你会想到什么呢?本该拥入自然界怀抱中的生灵,却被这层层铁栅网围圈着,是因为它们的凶猛会伤人,还是因为人的凶狠会伤它?”。“人类不能任意捕杀动物而孤独地生活在这个广大的地球上。”形容白鳍豚有“水中熊猫——东方美神”之称;形容麋鹿(四不象):“角似角非角,头似马非马,体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描述珙桐时:“民间相传鸽子树的花朵是白鸽的化身。汉代王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结为夫妇。她日夜思念故乡写下思乡的书信,托白鸽为她送信,可爱的白鸽千里迢迢,搏云穿雾,飞向昭君的故乡——湖北省秭归县。这些白鸽栖在一种树木的枝条上,化做洁白展翅欲飞的鸽子花,这就是当今的鸽子树”;

实现生物学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途径:

①设计导言的艺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设计的导言具有矛盾性、挑战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会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性外激素的作用时,教师叙述:“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1904年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黑屋里,法布尔把一只雌天蚕蛾扣在纱笼里,并在纱笼周围洒满汽油和樟脑,尽管如此,当晚还是有几十只雄蛾穿过风雨前来寻找雌蛾交尾,是什么力量如此之大呢?”

学习生物的遗传时以一首歌词开头“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世世代代是龙的传人”。学生便会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的角色。

学习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时:以“魏斯曼连续将老鼠的小尾巴切掉,却毫无例外地生出了有尾巴的小老鼠。”导出不能遗传的变异。

又如:在导入野生动物资源面临绝灭时,叙述:“丰富多彩的野生动物是一个庞大无比的天然‘基因库’,它可以为人类培育新品种提供多种多样的自然种源;许多野生动物还是仿生学的起点;有此对研究生物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许多野生动物面临绝种的危险。据报道,欧洲大雷鸟正在急剧衰落,美洲白鹭只剩下几十只,非洲犀牛濒临灭绝,澳洲鸭嘴兽所剩无几,阿拉伯长角羚羊已接近绝种,鲸类正苟延残喘,夏威夷雁也大量减少。而我国呢?……又如:学习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时,教师导言:“你看过哥德的《浮士德》吗?浮士德为了追求美的真谛与魔鬼订了契约,饮了魔汤,由一个年近半百的老人,成为生机勃勃的年青人……。”“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人体内确实存在着一种诱发人体从幼年进入青春期的魔汤,这种魔汤就是——激素(荷尔蒙)”

       设计“搭桥”的艺术:学生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时,教师应创设衔旧跨新的迁移情境,起铺路架桥作用,而不是代替他们去跨越,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

例如:基因分离规律是教学的难点,抓住等位基因遗传行为的细胞学基础是关键。为了使学生能从旧知识向新知识自然过渡,首先将亲、子两代间的联络桥——配子的作用,以及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及有丝分裂之间的关系用下列图解并配合启发性的语言,起到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跨越的“搭桥”作用:

问题1、“亲代的性状能在子代出现,谁是联系亲、子两代之间的桥梁?”(引导整理图解)

问题2、“小小的生殖细胞容纳不下繁多的具体性状,它承载的是什么呢?”(生殖细

胞中含有亲代复制的一份DNA,DNA中蕴含着大量的遗传信息。)“那么,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着什么规律呢”(导出新课。)

 

 

 

 

 

 

 

 

 

 

 

 

 

 

 

 

 

 

 

 

 

 


又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导言首先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引入到“新陈代谢”然后导入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上:“科学家研究证明:人体血液和地壳地表岩石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非常类似。如果把两种含量绘成曲线,它们吻合得很好。这说明什么呢?生命在长期演化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从周围环境中摄取生命所需的各种化学物质,同时又不断将体内废物排到环境中去。这反映了生命与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两者保持着和谐的适应关系。”

③ 设计比喻的艺术:对教材中难于理解或不易记忆的内容,巧妙地利用比喻起到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如学习无机盐的吸收时先出示两幅图片,然后叙述“将两株大小,长势基本相同的同一种植物分成两组,分别培养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结果一组是个个绿光满面,体格健壮,而另一组却个个面黄肌瘦,纤细软弱。原因是前者是用大地母亲的乳汁培养的,乳汁里含有植物所需的各种无机盐,而后者喝的只是水。”对无机盐的利用,形容容易移动,可被再利用的钾等元素是“墙头草,随风倒,哪儿鲜嫩,往哪儿跑”;形容钙、铁为“不嫌家贫忠实犬,终生守候无怨言,家盛家衰任由去,跟随主人不改()”。学习血液循环时,对血管的分类“走要活,进入房间要安”(即将血由心室送出的血管为动脉,把血从外周送入心房的血管为静脉。);另外,学习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时,对保护色“披了一件伪装的外衣,‘我在这儿,谁也发现不到我’”;对警戒色“穿的花枝招展,‘我就在这儿,谁敢动我?’”对拟态:

“模仿别人乔装打扮,‘外表本不是我自己’!”

         置悬念的艺术:在教学中,为突出教学目标或强化教学的重点内容,给学生播下“悬念”种子,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关注,产生寻根究底的愿望。

如:讲伴性遗传时以化学家道尔顿,在圣诞节前夕给妈妈买的生日礼物(一双“棕灰色”的袜子)引出色盲病,然后揭示一个事实:“我们在座的同学中很可能男生色盲要多于女生色盲”。以学生举手方式调查后设问:“为什么会如此呢?下面就来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较高的生物学教学语言技能。讲授的语言既要科学准确,又要生动形象;既要通俗流畅,又要清晰简练;还要富有逻辑性,启发性,感染性,凝炼性和延伸性。

总之,创设生物教学语言的艺术情境,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同时应注意生物学教学语言的:1、艺术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2、艺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3、艺术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4、艺术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等原则。

[教学情境创设的条件]

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能够达到教育学生陶冶情操和发展智力的目的。但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单纯追求表面的形式,首先,要切合学生实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创设情境,不可滥设,盲目随意的设。其次,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教师既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又要有良好的教育素养;既要有精深的专业基础,又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既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又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艺;既要有严谨治学的严肃态度,又要有充满爱心的丰富感情。教师的自身修养和完善,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才能实现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主动发展。

指导教师:陆静梅 东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2001年7月14日于抚顺

 

 

主要参考文献:

李吉林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徐仁静主编:《中学生物创新教法》19998月版

田慧生撰文:《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7

韦志成主编:《语文教学情境论》1996年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