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的研究

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   张广庆

一、课题研究背景、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一)科学世界观的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最根本的看法"。人们的世界观不同,在观察问题时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和对事物的不同态度,世界观是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科学的世界观是人们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形成的基本看法。科学的世界观既能用对立统一的眼光看问题,又能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人与动物不同,"动物是在生命活动中一代一代的复制自己,而人则不能忍受无意义的生活",人们总是把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对世界的看法用于把握未知的世界,创造新的有意义的生活,能动的改造世界。因此,科学的世界观不仅是人们对世界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态度,而且是支配人们创造有意义的新生活,按照客观规律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行为准则。

(二)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的意义:

1、学期初,按照教改计划我对新高二的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测试题的立意以学过的高一政治(哲学)、初中生物等为素材,有适量利用哲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侧重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测定,整个试题难度适中。测试成绩不太理想(参见表1),反映出来的问题突出表现如下:(1)对哲学基本概念死记硬背部分的记忆尚可,但涉及理解,尤其应用哲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试题,有的学生不会,有的答不准、答不全面。(2)对初中生物、高中地理等学科知识中包含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分析不出来。反映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总结、融会、联系能力差。再加上生物与政治皆为“小科、副科”,学生不够重视,知识欠缺严重。我与高一教政治的几位老师座谈,老师们也颇有感触,除上述测试结果反映的问题外,老师们还谈到学校安排的课时偏少,教学任务重,有时只能让学生画画背背,干巴巴的死记硬背课本上的一些条条框框。这些问题恐怕不仅仅是我校的问题,这集中反映了我校乃至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学校在应试教育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高考科目教学,而忽视或无视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现状。

2、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又符合我党一贯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教育,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的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同时还要向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我党一贯的教育方针是"教书,育人""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其中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是"育人""德育"的核心。

3、从教育本质上来看:我国著名教育家张巽根先生在“教育的本质的探讨”的假设中指出:"教育在表面上是传授知识和教育,实质上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达到占有并发展相应的类本质的目的""类本质就是由教育的教育层次上的发展目标上升到哲学层次而获得的具体概念,即意识、意志等",也就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教育对类本质的再生产一旦结束,受教育者带着丰满的个性进入社会,他们的社会功能就显示出来了"——这句话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成功的实现学校到社会"训练的特殊迁移,原理、态度的非特殊迁移"。简言之,教育"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成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的社会人。因此,教育不仅要使学生由"不知""""熟知",而且应该达到哲学层面上的"真知""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发现生命的意义""使人崇高起来"。这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4、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求来看,通过教育转变人的理论背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素质公民,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是关系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是生存还是淘汰的大问题。因为人的理论背景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制订了“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基础

1、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卫生知识;高一《思想政治》课初步学习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知识。但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实不系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2、个人研究基础:我个人在过去的生物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科学世界观的教育问题,自1986年始至今积累了一些的材料和经验。我校有比较宽松的教育科研条件,理论方法上有东北师范大学导师的帮助和指导。

3、研究方法采用对比实验法:我任课的4个理科班(3个重点班,1个普通班)采用课题研究教学方案与其余4个班(也是3个重点班,一个普通班)作对照实验。具体分为两个对照组:重点班的六个班中高二1班、2班、3班(实验组)与4班、5班、6班对照;普通班8班与7班对照。因我校高一升高二时划分文科班和理科班,并根据学生志愿重新按文化课成绩编成平行班,因此,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智力上没有差别;开学初测试后,Z检验的结果如下:

1:学期初测试成绩及统计数据(20009月)

班级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人数

60

60

60

60

60

60

63

64

平均分

62

61.8

61.7

62.2

63.6

60.9

47.3

46.9

总分

3722

3710

3699

3732

3815

3653

2981

3001

标准差S

6.82

7.66

6.55

7.33

6.90

7.91

8.70

9.13

说明

实验班

实验班

实验班

对照班

对照班

对照班

对照班

实验班

第一对照组:Z1-4=0.16    Z1-5=1.52     Z1-6= 0.81

Z2-4=0.29    Z2-5=1.35     Z2-6=0.63

Z3-4=0.39    Z3-5=1.54     Z3-6=0.60

第二对照组:Z7-8=0.25

各组均为:Z1.96,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两个对照组均没有显著差别。

三、教育改革过程:

(一)制定课堂教育改革目标: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思想,精心设计科学世界观教育的知识目标,使课题研究深入到课堂,渗透到每节课的知识教学中,并前后兼顾,通盘考虑全年课题研究内容。例如“新陈代谢概述”这节课,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设计好科学知识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设计了如下目标:(1)在充分理解新陈代谢概念的内含、外延的同时,将知识进一步升华,把握生命的运动性;(2)在充分理解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概念的内含、外延的同时,把握这两对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

(二)教育改革过程:

根据每堂课制定的课堂研究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教育改革。一年来,我主要对学生进行了下列科学世界观的培养:

1、生命的物质性以及生物界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社会上,当人们一旦谈起生命的东西时,往往带有种种神秘的色彩,国外也盛行着一种“活力论”。高中生物第一章主要内容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讲授本章的过程中很容易归纳出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例如:讲完第一节“细胞的化学成分”之后,我给学生归纳如下:生物体从简单的病毒到复杂的多细胞动植物、人体都是有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的,没有神秘可言,不存在非物质的“生命力”。相反,构成原生质的元素仅仅是自然界112种元素中的少数几十种,没有一种是生命所独有的,这充分说明了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根据细胞学说的内容“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的单位”,又说明生物界结构的统一性。其次,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物质循环都鲜明的体现了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

2、生命的运动性

运动是物质不可分离的根本属性,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形式,物质的任何一种形态,皆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大千世界,繁繁杂杂,没有其它东西能比得上生物界这样富有生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海洋、陆地、森林、草原、沙漠、湿地,各种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无不以各自旺盛的生命力,运动的多样性显现出生命的运动性。就一个生物有机体而言,时时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着生长、生殖、遗传变异,表现出生命的运动性。就一个细胞而言,生命的运动性体现的更为突出:它是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在每个高度区域化的细胞中,成千上万的生理生化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代谢废物要排出,营养物质要补充都表现出生命的运动性。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这些俯拾即是的典型事例,随时点拨给学生,加深了他们对生命运动性的理解。

3、现象与本质对立统一的观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人们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并用它来指导人们的实践。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本质与现象互为条件,相辅相成。自然界丰富多采的生命现象是生命本质的外在表现。生物学的任务在于透过生命现象,找出生命的内在本质、内在规律性。例如:我在讲完“中心法则”这个知识点后,设计了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生物性状与控制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关系?” “生物性状与表现性状的蛋白质是什么关系?”——经思考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出答案。有的同学是这样回答的:“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本质所在,具体性状则是相应基因的外在表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是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生物的具体性状是人们能够观察到的外在表现,其内在的本质是表现分子蛋白质。”现象与本质的典型事例在课本知识中很多,再如植物的向性运动与生长素的分布规律,各种遗传规律中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都包含有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我都及时地穿插了该哲学观点的思想教育。

4、结构与功能的对立统一观点

生物体内的一切生理现象,一切生化反应都有其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相反,一定的物质结构基础为一定的生理生化现象提供了条件,预示着功能的必然。二者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生物知识中结构与功能辨证关系的事例很多,例如:DNA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与其功能之间关系;各种细胞器的特定结构与相应功能之间的关系;细胞膜的流动镶嵌结构与膜的选择透过性之间的关系;人体不同组织细胞内细胞器的种类、含量与该组织的功能的关系等等都明显包含着结构与功能的对立统一观点。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我都注意及时穿插该哲学观点的教育,并取得良好效果。举例如下:光合作用这节课学完后,我鼓励学生:“你能否用学过的生物知识总结一下叶绿体的结构与光合作用的辨证关系?”结果,大部分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叶绿体的结构特点,以及内含的与光反应暗反应有关的酶、光合色素等物质特点,为植物的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础;光合作用也只有在特定结构、特定的物质条件下才能显现出来,因而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

5、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观点

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生物的各种生命特征之间;细胞内的各种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之间,以及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之间皆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我在课堂教学中多次穿插该教育目标,从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学生较容易接受。例如学完“动物的新陈代谢”后,我让学生总结“高等动物各系统在结构、功能上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各系统与整体的关系?”大部分同学能总结出下面的答案:“高等动物各个系统都有各自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具有相对独立性;但高等动物对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除需要消化、循环、呼吸、排泄四大系统协调统一外,还需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运动系统的协助等才能完成。这证明了动物体的各大系统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在整体条件下相互协调、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的观点除上述内容之外,几乎贯穿整个生物学知识,如生命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的观点;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遗传与变异对立统一的观点等等不再详述。

6、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量变是数量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原有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质的飞跃,是显著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质变是发展中的“中断”,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例如,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有其适应的温度范围,当温度较低时,酶的催化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达到某一温度时,酶的活性最强;超过这个温度,随着温度的增高酶的活性急剧降低,达到另一温度时,酶变性而失活发生质变。再如植物生长素浓度低时促进植物的生长,浓度高时反而抑制植物生长,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的破坏因素强度之间,皆存在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关系。在讲解这些科学知识时,我都设计了“量变与质变辨证关系”的教育目标,这样,学生在大量科学素材作背景的重复熏陶和强化中,很容易从科学层面的“熟知”达到哲学层面的“真知”。

7、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

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讲授遗传部分“基因型”、“外界环境条件”对“表现型”所起的作用时,我直接要求学生用“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进行分析理解,由于这个科学事实体现“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非常典型,同学们很容易接受。另外,“动物的个体发育”这节课中卵生动物(蛙、鸡等)的个体发育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酶的催化作用与影响酶催化作用发挥的温度、酸碱度等外界条件的关系、生物进化的因素中“遗传变异”与“时刻处于变化中的环境条件”的关系等都明显地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总之,现行生物课本中包含该哲学观点的知识点很多,我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总能引导学生上升到哲学层面来理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8、科学的生命观

科学的生命观就是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的产生和进化以及人的意识和人的社会属性。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多种观点。我在讲解第六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时,力求挖掘本章中丰富的哲学内含,使同学们充分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的多重哲学意义。主要教育观点如下:(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生命的本质也是物质的。自然界先于生物界而存在,更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大量科学材料说明,组成地球和天体的化学元素是相同的,所有天体的运动规律是一致的;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诸神居住的“天国”,当然也不会有什么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创造生命的活动。高中生物课本中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通过地球的产生和发展、米勒实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科学事实和科学推理,有力的说明“生命是物质的”,“生命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来的”。(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用大量确凿可靠的事实证明了生物的进化。他认为现存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进化而来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原始选择材料;不断变化的环境加剧了生物的生存斗争,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进化;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的进化方向;变异的可遗传性使生物微小有利的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从而产生适应环境的生物新类型。达尔文的进化论能够科学的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和生物的多样性,有力地驳斥了“特创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对生物适应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其进化理论在哲学上的贡献被评价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在从古猿向人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样人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的大脑皮层特有的生理机能,它的产生以“人的大脑皮层”作为物质基础,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社会性的劳动就没有意识,因此,意识更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9、科学的生态观

科学的生态观是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生态平衡规律,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生态学这部分知识中,包含丰富的哲学观,我把自己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改革情况简要总结如下:(1)生物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观点;(2)个体与种群、种群与群落、群落与生态系统递进过程中包含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3)生态系统蕴涵的内在规律性;(4)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规律;(5)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及意义等等,不再展开论述。

10、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利用客观规律就是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高中生物课本中蕴涵着许多科学规律——动植物的生殖发育规律、遗传的基本规律,生态平衡的基本规律等等。在学生掌握了这些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我都及时列举一些利用客观规律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例如学完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之后,列举桑基蔗基鱼塘、三北防护林、西部大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正面的例子,以及赤潮、沙尘暴、温室效应等反面的例子。使学生在大量正反两方面的事实面前,充分体会“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反之,就要失败”。这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形成,而且增强了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育改革的结果及分析

(一)教育改革的效果

教育改革实验在预设范围内取得良好效果,更可喜的是对学校工作的带动促进作用和对社会的影响力也起到预想不到的作用。

我校是寄宿式半封闭管理学校,学生全部住校,二千多人集中在校园内吃住,给校园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去年十月份,在通过生物知识渗透学习了“现象与本质、普遍联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联系实际”等哲学观及部分生态学观点后,根据我校校园环境脏乱差、学生素质差的现状,我启发学生:“我们的课堂、宿舍、校园环境脏乱差,每周两大扫,天天一小扫,前面扫,后面脏;这个问题学校领导头痛,班主任更头痛,同学们能否深入调查一下我校有哪些污染?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并教给学生将垃圾分类、秤量、记录、分析的科学方法。四个实验班的同学热情都很高,四个班委统一目标统一时间,分别对本班的教室、宿舍、卫生区的污染进行了一周的调查。分析结果是:教室主要污染为字纸,饭菜渣、食品袋、快餐盒及其造成的异味,痰迹,粉笔灰等;宿舍主要污染是脏衣服鞋袜及其造成的异味,食品渣、袋及其造成的异味,废旧生活、卫生用品等;卫生区内主要污染为塑料袋等白色污染、字纸等。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同学们展开广泛的讨论,寻找污染的原因。经过深入广泛的讨论后,每个同学的心情已经变的不轻松,从自己身边环境的脏乱差,寻找到每个人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心灵深处懒惰、自私自利,自扫门前雪的生活态度,至此,已经不用老师多言,每个学生都在反思自己。之后,四个班统一行动,改掉了在教室宿舍吃饭、吃零嘴、随意吐痰、丢字纸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拒绝使用塑料袋、快餐盒盛饭菜,四个班同学人人自觉清理和维护环境卫生。但是,问题又来了,这四个班的同学在前面清理,其他班的同学在后面污染,扫除时甚至受到个别素质极差的学生的冷嘲热讽。在这种情况下四个班委联合起来,向全校师生发出“净化校园环境,养成卫生习惯,提高个人素质”的倡议,并用大红纸贴在学校的报刊栏内。这一系列的举动,引起了校委的高度重视。在学校大会上提出表彰,并由我和二班(实验班)的班长在校会上作典型发言,将经验推广到全校。不仅改变了我校多年以来环境卫生的老大难问题,净化了校园环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净化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养成了良好习惯。

实验进程中,在课下多次与学生座谈,他们纷纷表示收获颇多。一班的田勇、朱洪龙、冯焕娣等同学认为:“在生物课堂上不仅学到了生物科学知识,而且明白了许多怎么正确看待问题、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感到学生物“长知识、长智慧、长道义、长能力”。三班的赵静、张继琴、朱伟等同学认为生物课与其它课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学习生物课后,收获最大的是个人思想的转变,感到“自己长大了,视野变宽了,能够冷静客观地对待人生、对待社会、对待自己、对待一切”。

实验进程中,我动员学生自愿组合,形成若干个生物课题小组,鼓励他们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并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创新。邹强为组长的生物课题小组,实际调查了“泰安农业以小麦、玉米为主,收获粮食后,秸杆大部分弃于田间地头烧掉,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的事实,提出了一套可行的生态农业方案。作物秸杆青嫩部分进行糖化处理,作猪、牛、羊的饲料,枯老部分磨碎添加其他营养成分后可作为食用菌的培养基,牲畜粪便、培养基渣及剩余秸杆填入沼气池进行发酵。这样肉、奶、食用菌、沼气被人利用,而沼渣作为肥料还田。汶河流域的同学形成的六个课题小组,利用寒假对大汶河长达70公里区段的污染状况,泰安市郊区、泰山区内的主要污染源,造成污染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他们发现:汶河主要污染源是沿河工业(尤其乡镇企业)如造纸厂、电镀厂、酒厂等工业废水的污染,沿河城市乡镇生活污水的污染等;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各区各乡镇各厂本位思想严重,只顾眼前利益,只顾本单位利益,无视社会利益,无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由此形成的几篇小论文送到泰安市环保局,受到环保局领导的重视,对我市环保状况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今年五月泰安市委形成了“彻底根制大汶河流域环境污染的决议”,关停整改沿河工厂企业40多家,使汶河流域环境污染状况得到缓解。其他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形成的“泰山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中可持续发展问题”、“苹果中农药残留的分析”、“生物学中的哲学”、“转基因生物之我见”等小论文都有真知灼见,在学校报刊栏登载后,引起较大的反响。这一系列行动,不仅有益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锻炼了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参与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0005月底,随着高二生物课程的结束,课题研究转入测试总结阶段。根据这一年对照实验过程中我对学生实施的全部教育目标,精心编制期末测试题。该试题的客观题部分(80分)全部采用不定项选择,加大了试题难度,有益于考核学生是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论述题(20分)的设计目的是考察学生应用哲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见附期末测试题)

测试结果如下(参见表2):

2:期末测试成绩及统计数据(20016月)

班级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人数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平均分

75.4

72.9

74.6

52.03

49.6

54.0

46.3

69.3

总分

4523

4373

4476

3122

2978

3238

2775

4159

标准差S

5.58

6.35

4.77

9.96

8.42

11.91

8.99

7.12

说明

实验班

实验班

实验班

对照班

对照班

对照班

对照班

实验班

 

Z 检验结果:重点班对照组:Z1-4=15.9        Z1-5=19.8        Z1-6= 6.7

Z2-4=13.6        Z2-5=15.6        Z2-6=10.9;

Z3-4=15.7        Z3-5=20.0        Z3-6=12.4

普通班对照组:Z7-8=15.5

Z 检验的结果:两个对照组的Z值均大于2.58,说明本课题研究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差异非常显著。

(二)  影响对照实验的相关因素分析:

1、合理因素:对照实验进行前,两组对照实验班Z检验均无显著差异;课堂教学均以高中生物必修本作为教材,以必修本教学大纲为备课、上课依据;教学过程完全同步,对照实验时间恰为一学年;期末测试对照班同时、同题、统一标准答案。

2、不合理的因素: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任课教师不同,四个实验班是由我教的,而对照班是由另两位教师教,教学水平可能有差异。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生物教研组采用集体备课的办法,尽量缩小这种差异。单独把“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抽出,不作统一要求。

五、个案调查情况及分析:

利用节假日对以前我所教过的学生进行调查,共调查1986年至1999年毕业的学生38人次,他们中有国家干部、医生、警察、乡镇企业干部、律师、教师、个体老板、工人、农民等,汇综情况简述如下:

毕业的学生普遍谈到在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的学习生涯中,遇到哪些好老师,老师们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影响,谈的大部分是一些具体事情;就生物课的学习来讲普遍认为在高中生物课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生物科学知识,而且透过这些科学知识,找到其中蕴涵着的哲学思想,为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些思想观点已植根于他们的脑海深处,成为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思想和方法。

从座谈中也发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一些差距,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这一块,学生进入社会的表现,并非我们预期的效果。例如:助人为乐、先人后己、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等雷锋精神,工农业生产时要间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等。这些观点人人说对,但做起来就是另一回事。学生进入社会后首先面对的是生存,当面临多种道德价值冲突时,虽然我们提倡用这些高标准的道德观、价值观来协调其冲突,但事实上人们往往优先选择了个人的生存和个人的现实利益,很难间顾到他人利益,社会利益。

六、结论:

1、按照高中生物知识体系,有目的设计教育目标,在生物教学中对进行学生科学世界观教育是可行的,教育效果显著,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教育本质至今是教育科学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许多论著都指出:教育本质探讨中的各种观点,众说纷纭,相持不下,几乎每一种观点都有悖论,都难以服人”。张巽根先生关于教育本质的假设认为:“教育在表面上是传授知识和教育,实质上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验证了张巽根先生关于教育本质的假设是合理的。在学科教学中只要有目的设计教育目标,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就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使他们由科学层面的“熟知”达到哲学层面上的"真知"。从本课题的实施过程来看,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培养可操作性较强,从测试结果来看,教育效果显著。

但教育还有其功利性和实用性的一面,人们追求高素质的教育,其目的往往是追求高质量的生存方式。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协调教育的功利目的、实用目的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关系,我将在本课题的继续研究中,进行深入的探索。另外,从与往界学生的座谈情况来看: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这一块,学生进入社会的表现,并非我们预期的效果。当他们面临多种道德价值冲突时,往往优先选择了个人的生存和个人的现实利益。这一块的教育效果差的原因也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索。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个人理论水平和教育水平有限,上述观点、方法可能存在很多纰漏,恳望各位专家、各位同行斧正。

                                           2001710

 

主要参考资料:

《哲学通论》孙正聿     1998年辽宁人民出版社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艾思奇     1978人民出版社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      1972年人民出版社

《教育研究》杂志      教育研究杂志社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俄) B.A.苏霍姆林斯基 

《我的教育论》——真、善、美的三位一体教育     (日)岸根卓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