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骨干教师第一期国家级培训

东师大基地----生物学科  论文交流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研究

 
 

 

 

 

 

 

 

 

 

 

 

 

 

 

 


生物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研究

syyanfang@263.net  颜芳  

指导教师 段晓刚

摘要:本文是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证实了被测学生群体创新潜能的存在。调查也暴露出学生自主学习愿望严重偏低,个性心理倾向缺乏冒险性,思维认知特征的独创力较低,使之创新意识淡漠。同时也反映出我们教育教学观念存在问题,因此,更新教学观,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是本实验研究的主题。

文章对学生素质评估体系改革进行探讨,提出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直至创新能力发展过程考察,并对其过程进行评价。

 

   关键词:创新,创新思维

 

引论:

新中国诞生五十年来,教育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和建设者。改革开放后,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也频频获奖。但遗憾的是,泱泱大国,几十年来,十几亿人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反思我们的教育…… 问题在哪里?

《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黄全愈博士在其该书的引言中尖锐地提出:“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高校的专家教授能获诺贝尔奖?这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要判断谁是真正的胜利者,只能是在终点,而不是在起点!也就是说,在肯定中国的中学生每年都能击败众多对手而获得各种奖项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奖杯或金牌下的阴影。”

对此,北京大学校长陈洱佳、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等中科院院士回答道:“获得诺贝尔奖需要有雄厚的积累,需要有很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除教育的知识面太窄,缺乏基本素质的训练等多种不足之外,最根本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老师不是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而是满堂灌,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在科学上是很难有所突破的。”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是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大好时机,需要的是具有“开拓性”“创新人才”。沿用原有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和造就出这样人才。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启迪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重视实践能力、造就创新人才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             创新=创造+重新组合或再次发现

“创新 ”与“创造”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 创造和创新含义不同。创造的意思是原来没有的,通过创造,产生出新的,可以称为‘无中生有’;而创新则是指对现有的东西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东西,可以称为‘有中生新’。另一种观点认为:创造和创新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指通过革新、发明,产生出新的思想、技术和产品。所以,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区别,至多只是为了体现时代特征,将创造性教育改称为创新教育而已,并认为创造包含创新。

我们认为,创新与创造无论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还是从理论和实践意义上分析,“创造 ”与“创新 ”都有明显的差异。

“创造”在英语中对应的单词通常是Create(动词)或Creation(名词),它突出地表现在首创前所未有之上。 “创新”是从英文Innovate(动词)或Innovation(名词)翻译过来的。过去一些英汉辞典多把它翻译成革新,如技术革新。但技术革新常被人狭义地理解为技术上的小改小革,不如技术创新表达更为贴切。根据韦氏词典所下的定义,创新的含义有两点: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 也就是说,“革故鼎新”(前所未有)与“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都属于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扬的理念。知识经济首先是一种经济形态,对创新的理解只能从经济学范畴里探源。本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首次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他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以后又在其它著作里加以应用和发展。1942年,熊彼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书出版,标志着他的创新理论体系最后完成

从熊彼德关于创新理论的论述里不难发现,“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⑹。对“创新”的这种定义,要比“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指称更宽泛,它包容了“前所未有”,也包容着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熊彼德给了创新定义三种不同层次的要素,“创造”当然是创新,但“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也是创新。因此我们认为:创新包含创造,创新=创造+重新组合或再次发现

例如,知识经济的代表人物比尔·盖茨:因其起家的BASIC语言并非自己发明,为他带来滚滚财源的当家产品DOS是从其他公司所购,Windows则借用了施乐公司和苹果公司的技术, IE浏览器源于网景公司的创意,Office办公系统的多数组件均出自于微软收购的公司。而多次被人讥讽为没有自己的原创产品。然而微软公司虽然没有自己的创造,但他们善于“再次发现”别人的创造,更重要的是“重新组合”为新的产品(如Office重新组合了Word 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终于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典范。这一例证雄辩地说明,创新并不等同于创造创新的概念包含着创造而不是相反。人们通常所说的创造,属于最高层次的创新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包含“创造教育”,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体现了时代特征, J.A.熊彼德的理论构成了现代创新研究的基础,也为我们中学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创新原理,以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品质为教育重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二、             人人都有创新能力≠都有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启迪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

创新是一种心理过程。创新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它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 。创新意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即创新的动力问题;

美国学者威廉斯认为创造在情意态度方面具有好奇、冒险、挑战与想象等心理特征。

好奇性,就是对事物感到怀疑,疑问即伴随而来。问题产生时便去调查、询问、追问,虽然感到困惑,却仍能继续思索、沉思,以求明白事情的真相。

好奇性是经由怀疑、思维、困惑而形成的一种能力。

冒险性,就是有猜测、尝试、实验或面对批判的勇气,它包括坚持己见及应付未知情况的能力。

挑战性,是一种处理复杂问题与混乱意见以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象力,是指在脑中将各种意象构思出来,并加以具体化、形象化。它使我们能超越现实空间进入一个无所不能的世界。

创新思维决定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造能力的大小创新思维在认知方面是由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分析综合力要素构成。

流畅力是指产生多少个观念而言,是所有有关反应的总和。

变通力是指不同分类或不同方式的思维,是所有有关类别的组合。

独创力是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想不到的事来。

精进力是指增加细节部分,能够修饰观点能将简单的概念加以扩展,使其更趋完美或对事物和看法能进行引申。

分析综合力分析是指头脑中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特性的部分。综合是指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和各种特性联合起来的过程

创新潜能及创新思维的程度主要受上述各自因素的影响。我们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吉尔福特等人设计的创造力、创造性倾向测量表从中选取若干道题有关好奇性、冒险性、想象力、挑战性的测试题组成量表,对新学年的高二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创新素质、创造心理特征(附表一)创新思维构成要素(附表二))学习自主性倾向(附表三)抽样调查。

 

1(前测) 调查说明:

1)、调查时间:20009 25日。

2)、调查范围:高二学生,共104人。

3)、调查的目:抽样调查学生群体创新素质、自主学习倾向。

4)、调查内容:创造心理情意态度特征(附表一);创新思维构成要素(附表二)学习自主性倾向(附表三)

5)、统计结果:(取平均分)

 

表一                 创造心理情意态度特征

班级

冒险性

想象力

好奇性

挑战性

人数

高二.

9.17

10.02

11.22

11.02

56

高二.

9.3

10.08

10.96

11.17

48

统计数据表明:冒险性分数低些外,其它三方面分数较均衡,均超过满分15分的60%9分)以上,说明参加测试者具有创新的潜能。

表二                 创新思维构成要素

班级

流畅力

变通力

独创力

精进力

分析综合力

高二.

17.69

10.8

0.315

1.06

0.973

高二.

15.88

11.32

0.26

1.08

0.955

统计数据表明:学生们具备创新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比较而言独创力、精进力、分析综合力相对较弱。。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习惯我们还进行了学习习惯的调查见附表三

表三                      学习方式调查

班级

喜欢听老师讲

与伙伴商量

老师指导下自学

高二.

54%

   25.3%

   20.7%

高二.

      45.7%

   35.3%

   19 %

统计数据表明: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们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喜欢听老师讲的比例排第一位,约占45.7~54%,而有主动学习愿望和喜欢独立思考的仅占20%左右。

调查结果证明:被调查的学生群体,具有创新能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奥托所说的“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调查的同时也暴露出学生自主学习愿望严重偏低,个性心理倾向缺乏冒险性,思维认知特征的独创力较低,使之创新意识淡漠。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要求学生依从,听话,不鼓励学生提问题,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扼杀自主学习的愿望,弱化了创新意识 。并且缺乏对学生探索和冒险的精神鼓励,过份强调成功,学生害怕失败,不敢冒险。它使学生养成了被动的、依赖于老师“教”的学习习惯,这种重主导、轻主体,重灌输、轻启发,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上述调查反映了我们教育教学观念存在问题,因此,更新教学观。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提倡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做学习的主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为此我们确定了是在生物教学中启迪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研究方向。

 

三、营造氛围,启迪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㈠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创新精神

每个智力正常的人都有创新潜能。开展创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认真研究学生群体特点及每个学生个性心理倾向及创造力要素的特点。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机会,热忱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为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既要注重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要注重完善学生的能力结构 既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现代教育观念。改变高分、听话就是好学生,成绩低就是差生的传统观念。 承认每位学生都有发展性,每位学生都有某一方面的才能。
   
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利于启迪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只有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敢于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精神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体系,还要有敢于面对学生向教师挑战的勇气,允许学生否定教师的意见。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比如大胆地陈述自己的思路,包括不够成熟的想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于现成的结论,不做教学参考书的贩卖者,体现出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

     运用生物学史 启迪创新意识

生物学史不仅是生物科学技术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创新史。一种智慧教育史,对启迪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中,许多生物学原理、规律的发现是前辈科学家们创新的结晶。对科学家创新活动过程的复演,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科学家在科学创新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也可以系统地接受科学思维方法、科学发现模式的教育和培训。因此,生物课教学,将生物学史以适当方式呈现给学生,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启迪其创新思维。

例如,在遗传规律教学中,向学生们介绍孟德尔利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的历史背景,孟德尔在进行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研究中发现杂种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接近31。如何解释这一遗传现象?让同学思考解释,在同学们不知从和入手来分析解释而困惑时,向学生们介绍了孟德尔的大胆假设与验证设计,再让学生们利用已学的细胞学和遗传物质基础有关基础知识,分析孟德尔假设的合理性,理解基因分离规律实质的同时,感受孟德尔的大胆假设、创新思维过程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们思考:我们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比当时孟德尔所掌握的要多得许多,可是面对着性状分离的现象,我们为什么不能运用已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提出假设,做出合理地推断呢?与孟德尔先生相比,我们的思维有什么不足?应该向孟德尔学习什么精神?通过讨论启迪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然后在学习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对于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杂种子二代出现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断,并设计验证方案,以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当学习基因连锁互换规律时,对于摩尔根发现的完全连锁的遗传现象以及不完全连锁遗传现象不能用孟德尔基因自由组合规律解释时,激发学生们探究问题兴趣,积极思考,师生相互交流,通过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假设,合理推理,解释完全连锁遗传现象和不完全连锁遗传现象。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连锁交换规律的实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感受到创新思维的乐趣。并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听、说、读写的交流,发展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讨论问题时,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看法,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标新立异”能说出新颖独特的见解

 

四、实验教学中锻炼动手能力,培养求异思维,鼓励创新方案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以往实验课,要求学生与老师必须统一步骤,统一进度。实验方法必须与书本完全一样才算符合要求。为了保证课上实验任务顺利完成,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药品的配置、实验材料的预处理都由老师课前完成。

调查卷第六题统计数据表明:只有2.8%的学生喜欢看别人做实验,21%学生喜欢跟着老师做实验,40.6%的学生喜欢独立做实验,52%的学生喜欢与同学合作做实验。反映了多数学生有动手实践愿望及与人合作意愿。

过去的实验课只要求学生的模仿老师做,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现在高二实验课改革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老师实验前准备工作,如药品配置,懂得药品在实验中作用原理。要求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法步骤,只要说出设计的合理性就给予表扬,对于不合理处,通过交流讨论找出不足分析其原因,然后进行修正。

例如:分析染色体组型的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原理,掌握染色体类型特点,分析人类染色体组7个组中相似组之间的差异,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步骤,鼓励学生在分析中相互合作。让分析迅速准确的同学向全班交流自己设计的方法步骤,共同总结设计的策略。对于不同于实验报告所提供的方法步骤,而效果较好的设计给予表扬,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效果良好,学生喜欢。

又如:DNA模型制作的实验改为家庭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就地取材,符合科学性、直观性、取材方便、限定在一周时间交作业,可独立完成,也可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生们积极踊跃投入到模型制作过程中,收到预期效果。
  英国科学教育家阿姆斯特朗说,实验总是以发现以探索作为追求目标的,因为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和生动的感性材料,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可以学到探索自然的方法,培养严谨的态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英国的中学一开始学习化学时,学生就没有教科书。教师只介绍一些参考书,学生掌握课业主要靠课堂和教师发放的实验报告来完成,所学习的全部内容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学生从11岁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的内容和题目全部是实验性的,所以每周的两节课都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即使进入高中,仍然有70%的课程是在实验室里上。可见发达国家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视。


五、开设研究性课,给学生充分自主性,考察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教育的精华是专题讨论课。这种专讨论课讨论的完全是超前的课题。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课堂上,要是哪个学生的发言有创造性,教师就会对其另眼相看。这种专题讨论会经常举行,有时请一些权威人士来主讲,讲题五花八门。主讲20分钟左右,然后大家提问、讨论。课上的气氛总是很轻松自由的。这种专题讨论会的形式使听众有机会接触到自己研究领域里的最新信息和其它领域的发展动态,而且主讲人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又能拓宽人的思路,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英国科学教育学家贝尔纳主张把科研作为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学习和掌握科学。他说,科研的长处在于它不是向学生灌输,不是给学生一堆死知识,而是让学生知道结论的来龙去脉。

我国高中开设研究性课程,上海地区几年前就已进行试点了。沈阳地区2001年才开始。沈阳第四中学生物学科开设研究性课程,主要是以社会问题为载体,让学生们自组队伍、自选课题、独立调查、完成论文。教师只是指导。

20013月我们开设了高中生物研究性课程

研究性课背景

沈阳市卫工明渠在铁西区境内流淌了几十年,一直是沿岸工厂的排污渠道。八十年代至今,虽经几次改造,但水质一直没有好转,水渠内外臭味回散,给沿岸居民的生活及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已成为沈阳市环境污染的热点话题。

调查对象:沈阳市卫工明渠水体

参加对象:高二.十班11名学生。

调查内容:沈阳市卫工明渠水体污染及治理状况。

采样时间:317日下午;324日下午。

采样过程:按水流方向由上至下分别取十点。1. 向工街第一小学;2.北二路;3. 北三路,化工厂和红梅味精厂排水区;4. 建设大路;5. 建设大路下游五十米化工厂排水口;6.九路居民区;7.十路居民区;8 .辽沈中路;9.东北旧货大市场;10.污水站。

水样分析;将采得水样分别放置十个烧杯中静置24小时后观察,发现分别有浑浊、沉淀现象;观察分析,可能是蛋白质严重变性,或许水样中有重金属盐存在。

检测重金属盐实验:取十三只干净烧杯,各分别注入10ml 鸡蛋清液体,再分别注入40ml蒸馏水稀释、搅拌。分别将十个采样点的污水20ml各注入十个烧杯中,剩下的分别各注入20ml蒸馏水作对照组。经24小时静置,发现污水组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沉淀,对照组没有。证实污水中有重金属盐存在。

污水对生物影响实验:

㈠污水养鱼实验:取7个干净烧杯分别注入1~7号水样,每杯各放入八条活鱼。48小时后观察,鱼全部死亡,无一生存。

㈡污水元葱发芽实验也证实了污水对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实验结束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调查、实验记录写出了:

1、   卫工明渠水质分析报告

2、   重金属盐生物检测报告

3、   污水对生物影响的实验报告

4、   污水来源调查报告

学生们所撰写的调查报告获第六届沈阳市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优秀项目一等奖,获第六届辽宁省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优秀项目二等奖。

这次高中生物研究性课后,学生反映强烈,没有参加的同学要求下次要给他们机会。参加的同学兴趣高昂,并将这次调查、实验的全部过程用摄象机录制,制成光盘。同时证实了高中开设研究性课程对中学搞素质教育具有促进作用。研究课教学,通过科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素质评估体系改革探索    

 

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现代教育培养人的重要目标。素质教育观念的变化必然推动素质教育评价观的发展。

传统教育对学生素质的评价,用试卷评估及分数衡量有其合理的一面,它能够比较快速、客观、定量地检测被试者的学习结果。仅凭一张文化试卷来评价所有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这样做不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的需要,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能力是多元化。回想我国几十年来培养的人才多数创新能力不足,这与我们教育评估体系的片面性直接相关。完善学生素质的评估体系,这是教学中在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关键。

创新教育评价是以创新为基本价值取向,评价指导思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都需要围绕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进行调整。以创新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评价,不仅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评价方式,而且还必须着眼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要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成为他们认识自己和教育自己的一种教育方式,成为教师改进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反馈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文化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

根据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创新是一种心理过程,提出对学生素质以及创新素质的评估应该是“过程评估”与“成果评估”及“试卷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观点。

过程评估是指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态度、动手实验过程以及在参与研究性学习、进行小制作、小发明的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直至创新能力的发展过程,并对其过程进行评价。过程评估重在考查学习过程,设想学生按时参加(或按时完成)并达到基本要求,即可得到合格学分,在某些方面有独到见解,可加优秀学分

成果评价是指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及各种活动所撰写的论文、报告及制作成果的评价。过程评价是对学生创新素质评价的基础。

试卷定量分析:侧重于对结果的定量分析。比如对知识文化素质定量评价,也可根据心理学家制定的有关量表测量其相对值对其心理特征素质,及思维能力素质可设想:改百分制为学分制。在每位学生的生物学科的学分中构成中,文化课学分可占60%,实验能力考核学分可占15%,研究性活动课学分占15%成果及过程评估的特长学分可占10%

创新素质评价层次应该是是多层面的,有定性评价包括: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定量分析评价。内容应该是是多方面的,有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及各种能力素质等,评价的的形式应是多样的。评价的形式主要有问卷调查 、平时考察、成果考核和试卷等多种形式,

问卷调查一般需要通过前测和后测进行对比,前后测间隔时间不少于一年。严格地讲,还需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测试  

我们在20016月进行了问卷调查的后测,后测结果如下:

 

后测  表四              创造心理特征

 

班级

冒险性

想象力

好奇性

挑战性

人数

实验

高二.

9.46

10.12

11.42

11.15

56

对照

高二.

9.23

10.20

10.78

11.29

48

 

后测             创新思维构成要素

 

班级

流畅力

变通力

独创力

精进力

分析综合力

实验

高二.

19.67

12.44

0.53

2.24

1.97

对照

高二.

15.97

11.31

0.25

1.11

0.963

 

表六             创造心理特征对比表

班级

冒险性

想象力

好奇性

挑战性

人数

高二.

0.29

0.1

0.20

0.13

56

高二.

-0.08

0.12

-0.18

0.12

48

 

表七            创新思维构成要素对比表

班级

流畅力

变通力

独创力

精进力

分析综合力

高二.

2.02

1.64

0.215

1.18

  0.997

高二.

0.09

-0.01

-0.01

0.03

0.008

 

从调查问卷后测与前测结果对比看,实验班经过近一年的创新教育实验,学生的创新素质有所提高。总结原因如下:

1、  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

2、  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敢于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发挥。

3、  调查中找不足,实施针对性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4、 仅生物单科搞的创新教育实验,很难见到明显效果。如若学校能全面进行创新教育,会有最佳成绩。

 

   结论与展望

 

一年来的学习及探索实践中,我阅读了大量有关创新教育、创新思维方面的书刊杂志,提高了理论认识,依据有关创造性理论设计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学生有关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以理论为依据探索生物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研究,通过前后测的分析比较,主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理论上阐明了创新与创造两者之间的关系:创新=创造+重新组合或再次发现。印证了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

2提出了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人人都有创新意识为此制定了在生物教学中启迪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研究方向。

3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恰当地运用生物学史可启迪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4在实验教学以及研究性课程活动中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性,是学生施展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5对于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的改革本人建议:

创新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既要对其成果进行评估也要对其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估。充分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特征的微细变化鼓励学生微小进步树立加强其自信心。

一年来的实践结果测试表明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幅度不大,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两点:1创新教育仅单科独进是不够的,学校能全面实施效果更佳。2评估体系改革的滞后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从选题到资料搜集直到论文的完成,一直得到导师段晓刚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在一年的学习生活中,导师不仅在学术上严格细心地指导我,更在各方面帮助我,教育我,使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知识更使我终生难忘。值此论文完成之际,特向我的导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主要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陈龙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6月第一版20001月第二次印刷P17~19

 

《创造性教学通论》段继扬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P418~429

 

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 张志勇  《教育研究》2000·3

 

浅谈教学设计中的创造性       《教学与研究》2000/2/35

 

有利于学生“再创造”的教学策略《上海教育》2000/5/51

 

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黑龙江教育》2000/1-2/29*

 

创新教育的哲学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3/19-28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潜能开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3/21

 

创新教育拒绝培养“占有型”的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3/22

 

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根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3/20

 

英国基础教育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外国教育研究》2000/1/48

 

国外中小学创新教育   电子信箱wgzhx@shtu.edu.cn

 

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朱长超著2000一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让生命焕发奇彩-著名科学家谈生物工程学》 张树政、张树庸、孙万儒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加兰·艾伦著

 

 

 

 

附件一               学生思维习惯调查表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指导语:

这是一份用于教学研究的,有关学生群体素质调查表。下例句子中,如果你发现某些句子所描述的情形很适合你,即“完全符合”,则请你在答题卡上的A项划√;如果有些句子仅是在部分适合你,即“部分符合”,则请你在答题卡的B项划√ ;如果有些句子对你来说,根本不可能,即“完全不合”,则请你在答题卡的C项划√ 。

注意:

1每一项都要做,每一题只能选一个答案。

2所有题目都没有正确答案,凭你读完每一句后的第一印象填答。

3切记:凭你自己真实的感觉作答,把最符合自己的情形的供选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我喜欢尝试新事情,目的只是为了想知道会有什么结果。

2当我读小说或看电视时,我常常把自己想象成该故事中的人物。

3我喜欢做许多新鲜的事。

4我喜欢探究事情的真假.

5我喜欢唱没有人知道的新歌。

6我喜欢幻想200年前人类的生活。

7我喜欢翻阅书籍及杂志,但只想知道它的内容是什么。

8、我喜欢仔细观察我没看过的东西,以了解详细的情形。

9、我习惯用相同的方法做事情,不喜欢去找其它新的方法.

10、我喜欢想一些新点子,即使用不着也无所谓。

11我不敢确定我对事情的看法都是正确的。

12我不喜欢探询事情发生的各种原因。

13、我喜欢解决问题,即使没有正确答案也没关系。

14、如果一本故事书的最后一页被撕掉了,我喜欢自己编造一个故事把结局补上。

15、为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寻找答案,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16、每看到陌生人照片,我喜欢猜测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17、我喜欢提一些别人没想到的问题。

18、我认为所有问题都有固定的答案。

19.我不愿意在班级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

20、我喜欢利用旧报纸、旧日历、旧罐头盒等废物做成各种好玩的东西。

 

                                    1

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C

 

 

 

 

 

 

 

 

 

 

 

 

 

 

 

 

 

 

 

 

5)、评分方法:

正面题目:完全符合3分,部分符合2分,完全不符合1分;

反面题目:完全符合1分,部分符合2分,完全不符合3

⑴冒险性包含:15111920题,其中1119为反面题目。满分15分。

⑵好奇性包含:3781217题,没有反面题目。          满分15分。

⑶挑战性包含:49131518题,其中反面题目为415 满分15

⑷想象性包含:26101416题,没有反面题目。        满分15分。

1.请给下面的每个名词分别用定语加以修饰,越多越好

如:北京----伟大的北京;美丽的北京,古老的北京

沈阳

 

杯子

2.写出下面词汇的所有反义词

温暖

 

勤奋

3.迅速列举近义词

艰苦

 

4.迅速列举“能燃烧的液体”

 

 

5 目前城市垃圾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公害,如何有效地处理、利用这些废弃物,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对此,你有什么建议、有几种解决方案?

                                  

 

 

 

 

6、近两年来,有关生命科学取得的进展有哪些?写出你所知道的

 

 

 

        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倾向调查

 

问卷调查2                                                      

1.课堂上,你喜欢那种学习方式?

   A听老师讲;   B 自己学或小组讨论;

2.课堂上,你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A愿意;       B不愿意.

3. 遇到难题时,你喜欢

   A独自思考;   B与伙伴商量;

4. 你喜欢实验课吗?  

   A喜欢;       B 不喜欢。

5. 你喜欢用什么方式做实验?

   A跟着老师做 ;B 独立做。

6. 开展有关生物课外活动,你有兴趣参加吗?

   A有兴趣;     B 没有兴趣。

7. 让你为同学主讲你感兴趣的讲座,你愿意吗?

 A 愿意;      B不愿意。

 

答题卡

 

  1

  2 

   3

   4

   5  

   6

  7

  A

 

 

 

 

 

 

 

  B

 

 

 

 

 

 

 

 

 

 

 

 

 

 

 

 

 

 

 

 

 

 

 

  附件二、    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的调查                                

                                          班级     姓名    学号

   说明:

    这是一份了解同学们有关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生物学常识的调查表。希望同学们如实填写,以便了解学生群体情况,用于教学指导。谢谢合作。

1-   5题为单选题,6-9题可多选。选中的在答题卡上打 √

1-1兴趣调查

1.课堂上,你喜欢那种学习方式?

  A老师讲学生听;B老师指导下自己阅读;C小组讨论;D学生上台讲

2.课堂上,你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A非常愿意;B愿意;C不愿意。

3.思考问题时,你习惯于

   A安静环境下;B有音乐背景;C手中玩着笔一类东西;D嘴里吃点东西。

4.遇到难题时,你喜欢

   A独自思考;B与伙伴商量;C与大家一起讨论;

5.你喜欢实验课吗?  

  A非常喜欢,B比较喜欢,C不喜欢。

6.你喜欢用什么方式做实验?

   A看别人做;B跟着老师做 ;C独立做。D与同学合作

7.开展有关生物课外活动,你有兴趣参加吗?

 A有兴趣;B无所谓;C没有兴趣。

8.你喜欢什么形式的课外活动?

   A做实验;  B搞社会调查; C讲座演讲

9.让你为同学主讲你感兴趣的讲座,你愿意吗?

 A非常愿意;B愿意;C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