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学员科研课题(论文)开题论证报告

姓名

单晶

性别

出生年月

585.22

最后毕业

学校及时间

1982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生物系

工作单位

及通讯地址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邮编

116023

职称、

职务

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

0411-4709806()  4708862

E-mail

  Shj100@263.net

指导教师

王永胜

性别

 

电话

  92005

职称

副教授

E-mail

yshwang@nenu.edu.cn

课题(论文)题目

           综合实践课设计与指导策略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常常是使学生处于一种单一、被动和封闭的思维活动之中,这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创新成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进步动力的今天,现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已难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为此,教育部决定在小学至高中的各个年级,都要开设综合实践课。什么叫综合实践课?综合实践课是综合课程中的一种课型。我国新课程计划中规定,综合课程是由学科类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及学校选修课程组成。综合实践课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它要求给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因而具有研究性;它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自己做,因而具有自主创新性;它一般要通过调查、实验、小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它与活动课程又有一定的渊源,比较强调利用学生学到的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它又具有活动性。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新课。在国外基础教育中各年级普通采用,国内部分中小学也有试行的,综合实践课到底如何上才好?目前还无成形的模式,所以搞好这类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对于完善我国课程结构体系,培养出具有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通才”,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研究目标、立项依据(理论依据、已有研究基础、研究假设)

1. 目标

(1) 科研目标

通过一年的研究探索,初步构建出一个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

(2) 育人目标

通过综合实践课的实施,学生“被教以怎样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而恰恰不去学习那些科学家们已经得出的结论”。培养出不仅具有专业知识的专才”,还具有通晓各门学科并融汇贯通的、具有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通才”。

(3) 工作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校成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示范学校,收到实验一方、示范一方的社会效益。

2. 立项依据(理论依据)

(1) 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2) 国家教委柳斌同志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第三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改革的方向,我觉得不应该再增设许多新的学科,而是要走设置综合课程的道路。”设置综合课程“要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开展研究,开展试验。”

(3) 国家新课程计划中规定:课程是由学科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及学校选修课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4) 控制论、系统论、耗散论等最新思想理论做依据。

3. 假设

(1) 通过综合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2) 通过综合实践课的开设,使学生学会学习,自己寻找信息、查找资料、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3) 开设综合实践课,突破学科为主的课程框架,学会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尝试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4) 通过综合实践课的开设,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获得直接的社会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5) 通过综合实践课的开设,使学生亲身体验成功和失败,体验发现和创造,并从中得到锻炼。体会研究的艰辛和快乐,使学生初步获得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6) 综合实践课以小组活动为学习方式,大家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彼此有分工有合作,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逐渐学会与人交往,增强社会交往的信心和能力。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内容:

本课题的前期研究题目是《以生物学科为突破口,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时间为六年,连续用了三个实验班,各进行了两年,现已初具成果。后期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实行以年级为单位,以生物学科为主导,跨学科、跨年级、多学科老师参与,紧紧围饶“创新—实践”两个主题开展研究,初步构建出一套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模式。(同时编制出一套综合实践课的教材、汇总出一套学生综合实践论文集)。

模式举例:

(一)实验——问题解决模式

根据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法提出。要求学生每周(或两周)时间选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实验,有植物、微生物、环境地球等。教师提前将十几个小实验内容打到网上或存到软盘上,学生在计算机上查找(或学生自选)。然后把实验的现象、分析的结果、思考的问题等有关内容以日记的形式,写成书面报告,让语文老师批改,生物老师把关,选其好的打到网上交流,或向有关杂志投稿。

可行性分析:

1)本年级开设计算机课,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有一定基础。

2)语文老师要求学生每日写一篇日记已是常规,实验报告以日记形式写出,(每周一篇)不但不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而且还丰富了学生日记的内容与素材。

3)生物老师有多年教学和设计指导课外活动的经验,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结果分析可进行把关、指导。

4)学期结束后,把每人的报告成绩相加再除以次数,算出平均分,做为评选综合实践课成绩的依据。其它活动分数在此基础上相加,算出综合实践课总分。

2.自学研究模式

这是由美国劳伦期中学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

所谓自主研究,就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独立从事某项课题研究,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立研究课题,独立开展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报告。自主研究模式的程序是:确定研究题目—搜集资料并制定研究计划—分析资料并实施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报告—学生答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每年研究一个主题)

 例如大连的水资源调查──来源──水的净化──用水量──污染情况

                      (碧流河 (净水厂)  (自己家) (河、海)

  ──→治理情况──→地球──→应该如何做    提出见解(宏观)                                                              

      (大连地区)(水资源状况)               从我做起(微观)                                    

其它:如白色垃圾、空气污染等,也可做为研究题目,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网上、电视、广播、书刊杂志、实地考查)

3.活动开放式教学模式

围绕热点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资源、生态问题、现代生物学前沿知识等,举办知识竞赛活动,先以班级为单位,然后年级搞,形式有抢答、必答、表演、游戏等多种形式。或围绕热点向举办年级辩论会、以班为单位。分正方和反方。活动所有项目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如:主持人、评委(其它年级)均由学生担当,竞赛的内容、表演形式及辩题、辩手的确定、材料的收集整理等均由学生自己完成。

 方法:

    用调查、对比、实验、检测、行为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来验证实验结果。

 

研究进度及预期成果形式

20005月份:课题准备。

6月份:开题报告

7-8月份: 准备材料,做好研究的前期准备。

1)选好实验的班级、年级;

2)选择好参加实验的教师,确定课题组成员;

3)设计好立题研究的题目供学生参考;

4)准备好研究资料,供学生选择。

9月份正式实施。

9-12月:第一阶段:

动员、宣传教育,学生选题,化分小组,调查、收集整理材料。

3-4月第二阶段:

汇报展示(辩论、知识竞赛、表演等)、调整(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5-6月第三阶段:

学生答辩,报告会。验收、评价

教师 1)建立综合实践课教学模式

     2)初步拿出一套综合实践课的教材

     3)对学生科研小论文汇编

     4)形成总结材料,即论文形成。

7月:答辩。

 

专家组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