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学员科研课题(论文)开题论证报告

姓名

皮秀云

性别

出生年月

19593

最后毕业

学校及时间

1993毕业于哈师大生物系生物教育专业

工作单位

及通讯地址

黑龙江省佳木斯三中

邮编

154002

职称、

职务

中学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

0454——8794442

E-mail

Pxy586@163.net

指导教师

金萍

性别

电话

8544912

职称

 

E-mail

 

课题(论文)题目

初中生物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现在人们都已经认识到,一个国家公民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该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所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了人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这说明创新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人具备了怎样的条件才会有创新能力呢?我们知道,人要想在工作中有所创新,至少要有极强的探究能力。所谓探究能力,就是探索追究事物内在联系的能力。一个人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情,就能发现他人所未发明的方法,就能创造别人所未创造的事物,就能在工作中不断地创新。所以注重培养公民的探究能力,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因为人的探究能力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增强,所以培养人的探究能力必须从中小学生开始,必须落实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这也应当成为我们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但是,在目前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情况并不让人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内容大都是现成的结论,缺少让学生能据以思考并得出正确结论的材料。,2、课程中所包括的知识点过多。,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就不可能引导学生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而只能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因为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主要信息来源,如果它不能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必要的材料,那么学生就很难对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行探究。所以,对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重新进行合理地选择和设计就可以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是初中生物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这一研究内容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是从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角度来探讨它,却是一条较新的思路,所以从理论上说,本课题也可以为处于困境中的课程设计问题探索出一条新路。

       2、实践意义

    本课题是针对我国初中生物课程内容的现状进行的研究,其结果可以直接指导我国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或者说是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其次,这一研究成果的实施也将有利于初中生物课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二、三、课题研究的目标、立项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发现初中生物课程内容的选择设计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制定出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的原则,按照这些原则选定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并设计出教材编写细目。

          (二)课题立项依据

        1、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主动过程;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但个体在实践中直接获得的只是构成知识的各方面信息,一项完整的知识还必须由个体亲自建构而成,建构活动不仅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而且意味着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外来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新经验意义的获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而原有经验又会在此过程中被调整和改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知识的接受也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其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其学习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从而超越教学活动所提供的信息;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以往的学习已使他们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知识经验,依靠其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其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必须以其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现代课程理论

现有的课程理论将课程分成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四种基本类型,并认为这四种类型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上各有短长。根据上述课程分类,我国目前的初中生物课程基本属于学科课程,虽然学科课程在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上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它还是有许多其它课程不能比拟的优点,例如,其内容的排列顺序采取由浅入深、由已知推未知的方式,符合人对知识的认识规律,较易于把知识教给学生,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巩固的基础知识,形成对客观世界的系统认识。所以保留学科课程的优点并适当吸收其他课程类型的长处弥补其不足,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探究能力,等等。

3)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活动主体,学生的活动主要是积极获得形成知识的必要信息、通过积极的思考将其组织成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识,教师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充分必要的信息、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其思考和为其提供学习情况的反馈等。

    2、课题研究假设

如果上述学习理论、课程理论和教育理论是正确的,那么生物学科课程中的每一项知识就都是由若干项感性信息构成的,课程和教材的内容就应当围绕着一项一项的知识来组织教学内容,即提供教学内容的目的就应该是为了让学生用它们组建成一个个的知识,如果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这样做了,就会为学生将其组建成知识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当学生在学习这样的教学内容时,就有可能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把所获得的各项感性信息组建成符合客观实际的完整知识,学生在组建知识的过程中必然要对所获信息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和确认,但是其分析结果未必总是正确的,相应地,将其组织成的整体也就未必总能符合客观实际,而要想使组建的结果符合实际,学生就要不断地分析信息的相互关系和探索正确的组建方式,直到将其组建成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为止,这个不断探究信息间的内在联系和寻求正确组建知识方式的过程将会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卓有成效的发展。

    当然,随着对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设计以及教材内容的合理化,教师现在早已习惯而实际上却是的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也必然要随之发生相关的改变。

 

三、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程内容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系。

        2)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程内容。

        3)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原则。

        4)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初中生物课程内容和教材的编写细目。

        5)初中生物课程内容和教材的知识层次特点。

        6)利用理想材料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验。

        7)利用理想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验。

        8)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初中生物教材内容的设计和编写原则。

        2、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调查法、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和经验总结法。现将其中的实验法简单地介绍如下:

a.  自变量: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或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它们在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是不同的。

     b.因变量:学生的探究能力、意识和学习成绩。按照预想,这个量在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是不同的。(设计问卷调查和对期中、期末成绩作统计分析)

c. 控制变量: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在实验开始时的能力水平、实验期间的任课教师水平和在实验期间的班级教学时间。这些指标在实验班与对比班中应该是相近。

     d.被试的选择: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定初一和初二各两个班,分成实验班和对比班。(任课教师都不是实验班或对比班的班主任)

     e.实验的组织形式:采用常态下的等组实验。(每班35人)

     f.资料的收集与处理方法:实验前后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理统计检验法推断实验班与对比班的差异程度。

 

 

四、课题研究进度及预期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进度:本课题总体上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和启动阶段(20006月—9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有关理论,掌握理论根据和实际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前测,并记入实验档案。完成立项和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09月—20015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实施课题方案,并搞一节公开课,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撰写阶段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提高总结阶段(20014月—6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前一段总结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改进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效果。结题总结,撰写实验终结报告。

          2)课题预期成果形式

     撰写一篇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验报告。

                                        200067

 

 

 

专家组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查看研究报告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