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主体性教学的探讨

(鹤岗市第一中学)

 

 

一、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教学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我们这里要谈的是学生的主体性,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教学是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指向,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为特点,由统一设计、同步推进教师的教的程序与学生的学的程序两方面构成的有机结合的和相辅相成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高中生物课堂主体性教学的实施

 

中学生物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以实验教学为主要特点的一门科学课。中学生物课程的内容,适于学生自学和进行探究,为主体性教学提供了可行的条件。生物课教学大纲也要求不仅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心理等素质,使学生了解人、自然和社会之间和谐统一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关系,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食品短缺、资源危机等许多严重挑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一教学目的的实现对主体性教学提出了要求。

课堂教学是目前高中生物学科主要的教学形式,这种情形还将维持一个时期,因此,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主体教育思想,进行主体性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结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讨如何进行主体性教学的若干问题: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的选择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生物课的积极性,这是在生物课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也是完成生物课教学目的的基础。

主体性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选择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学习对象(客体)的选择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无一不是选择的结果;从“学什么”到“怎么学”也无一不是选择过程。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物学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自发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不高,因此,要进行主体性教学,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生物课的积极性,使教学的知识目标成为学生的选择对象,这时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能动性,去自主学习,积极探索。

现在的高中生物课教学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学会规定的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技能和能力,不能完全开放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完成大纲规定的生物课教学目的,从总体上看是一种接受式教学。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达到大纲的教学目的,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在改革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要改过去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引导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改宏观上的接受式教学为微观上的主体性教学。在此过程中,实现主体性教学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例如: 

1、做好学习生物学重要意义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
  例如,在新生入学第一节生物绪论课中应抓住学生对探索生物世界奥秘的好奇心,课前做大量的工作,利用教学辅助媒体从宏观到微观向同学展示生物学的未来、人类的未来。以一些生动的例子激发同学的科学兴趣,如让同学们讨论研究光合作用的意义:如果人们将光合作用的机理搞清楚,人们在实验室内就可模拟光合作用的过程,只要提供二氧化碳、水和阳光,就可源源不断地获得糖类等有机物,而不造成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这对解决目前困扰全球的粮食、能源、环境问题意义重大。
   
再如,在教学中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技术等,联系当前的热点问题如沙尘暴、赤潮、酸雨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注意教学内容的处理,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以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兴趣。

例如,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传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这样的诗词、成语很多,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介绍趣闻、趣事,增强兴趣。

在生物王国中,有着数不尽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这些恰是学生极感兴趣、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利用3~5分钟时间,介绍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动物的觅食、争偶、护幼、御敌的趣事,例如物种间的竞争,鸟类的筑巢、育雏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巧设质疑,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和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设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几乎同声回答:可能的。”“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然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引导学生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学得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创立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指定的实验情景已经得到完全的适应,一个人已经全部了解了这个事件时,它就不再是有兴趣的。或当一个完全新的经验,由于它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毫无关联因而毫无意义时,也同样是没有兴趣的。而当感性输入和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即当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和新的经验(当前经历的事物)既具有和谐(适应)的,也有不和谐的因素时,这种不平衡性就引起克服不和谐性的努力,而使其建立起新的平衡。因此,此时的兴趣的水平是最高的。由此我们知道恰当创立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创立情境的方法很多,在此仅举几例:

1)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和教材课题发生矛盾。此时,学生会惊讶万分,形成强烈的期待感,急于探究,寻求矛盾的症结,给予解决。教师可以此创设问题情景。
  
如高中生物遗传和变异一章,讲解“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时,先给学生出一道题:果蝇的两对性状遗传,进行测交的结果。学生会在已学过的“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基础上解题,其结果必然是四种类型,比例为1111。此时教师也在黑板上解题,则为F1 ♂×♀,两种类型,比例为50%50%F1 ♀×♂四种类型,比为42%42%8%8%。和学生的结果矛盾,学生会议论纷纷:学生对?错?教师对?错?什么原因?(思维的极大活跃)——创设问题情景。
   
2)运用启发性探索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可以形成一条学习链索:实验→惊奇→兴趣→产生学习积极性(→学习需要)→探索(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能力。(产生自豪感)例:高中生物第二章新陈代谢“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中在学习光合作用意义后,对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可运用启发性探索实验——实验在前,讲课于其中,创设问题情景。
   3)揭示课题内部矛盾,即把教材中同一事物的不同评价或同一原则下出现的两种相反现象给予揭示,创设问题的情景。此时学生易于形成急需解决的心理愿望。例如: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有性生殖”一节。一般认为有性生殖只有两性生殖细胞融合,才为有性生殖。但也有无融合有性生殖,可以此创设问题情景等等。

4)利用图表资料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图表资料情景中去发现矛盾,并继而发现事物间的联系(或区别)和某些规律性的认识,经过分析、综合,提高到抽象概括的认识高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例:高中生物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呼吸作用和温度的关系等都可以画图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4.课堂抢答,以赛促趣

中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特强,将竞争机制引入生物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有极强的催化效果。对此,我尝试了课堂抢答积分制,以学生的自然分组为基础,每自然组再分为两组,以每小组为单位,课堂提问或复习以每组轮流回答或抢答的形式展开,答对的为该组记分并当堂公布每组得分结果。课堂抢答,激发了学生显示自我、争胜好强的意识,人人积极思索,举手抢答,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学生的激情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且有利于巩固知识。

5、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兴趣。

首先,它声像兼备,既直观又生动,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它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运用CAI 课件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丰富多彩。例如在讲遗传和变异这一章内容时,可以精心制作或选择一个课件,用动画形象地表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由于画面动态演示,动画设计科学艺术,较容易地明确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总之教师在实施主体性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这不仅能影响学生的选择性,还能影响学生的能动性,为整个学习活动提供运行动力;造成大脑的兴奋状态,为学习活动提供有利的心境和情绪。为课堂主体性教学的实施提供保障。

(二)尊重、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主体性的各种特性中,自主性是主体性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只有成为自主的人,才会有主体性。因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主体性教学的重点。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还能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我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及思维方式,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造条件和机会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就此我们做如下探讨:

1、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这里我们讨论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两个问题。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问题是教育理论界一直研究和争论的问题,争论的一方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认为教育是一种传递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其主动权在教师。要把教师放在“教育宇宙的中心”, “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另一派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说”,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教育界应以儿童自然需要和活动为中心。教师的作用在于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以什么样的活动使之得到有益的表现,并据此提供必要的刺激和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由于在教育目的上过分追求满足社会需要,忽视个人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而不重学生,教师常常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要求无条件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教师常以批评、训斥、禁止、惩罚作为教育手段,师生关系不平等,常常发生不信任学生、不尊重学生、甚至于侮辱、体罚学生和变相体罚学生之事,这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主体性教育的师生观认为师生关系应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是教育爱与教育责任感的有机统一。民主和爱不是放任,首先要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是对人尊重的最高表现,也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与信任,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被充分肯定和认可,从而焕发积极进取的精神活动。同时要强调民主性,主体性教育的民主性主要表现在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也就是说“要革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简言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力,解放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新型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是笨孩子,后来却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更要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帮助,学生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其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关于师生在教学中作用问题,我国教育界在师生关系讨论中产生了多种观点,我支持并在实践中坚持“主导主体说”即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居主体地位,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学的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学的主导,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必然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那么学生当然是主体,需要自己做主。应该说教是为学而存在、为学而服务的,不然的话,教师的主导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因此,单从学习的角度考虑,学为主体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观察整个教学,学生也是主体。

2 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我们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

1)      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

2)还给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欢迎学生争辩,欢迎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3)指导学生求知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主体性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三个方面: (1)探索。探索是学生试图发现、寻求、追究生物学事实、现象及其规律的行为。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素材,设计探究问题,指导探索方法。 (2)研讨。研讨即研究讨论。研究是抽出事物本质的过程,是通过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来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讨论是研究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训练学生会话”“协作能力的重要形式。 (3)应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或新情境中去,知识才能活化,才具有强的迁移力。学习者力求对所学知识都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并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力争用多种变式实例来加以说明,这样知识才能迁移。

4)开放自主学习的空间,改变传统座位排序,采取马蹄型、花朵型等座位排序,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确定最佳的合作学习形式。如学习发散思维的内容,以小组内部的协作为宜。

5)创立自主学习的条件,进行网络教学、研究性学习。时间的延展和空间、内容、手段的多样化,表现出主体教育的开放性,

(三)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创造性是时代对当今教育提出的要求,各国都十分重视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主体性教学最高的目标追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的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这是江泽民主席代表国家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号召。

何谓创造性?创造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是人主体性的灵魂。在现代社会,创造已成为人的最高需要。社会生活的复杂、活跃和多变,要求人们时刻保持创新精神,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与人们一般所言的创造性有所不同,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既不同于人类的历史的总的认识,也有别于诸如科学家、艺术家及其它成年人的一般个体认识,它是在教师引导下,以课程教材(间接经验)为认识客体,其具体方式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发明”。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性也不限于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及喜欢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等。

如何发展创造性?国家有明确要求:1、中小学阶段,要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勤于动脑、动手。2、是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实施以创新为主题的素质教育,除了改革课程结构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推陈出新是尤为重要的。教师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教是教法创新的根本宗旨。创造性具有三个基本手段:独立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教授为主变为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分析能力,使其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为主。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问题,并且进行了实践。他提出的“儿童六解放”的理论对我们今天进行学生创造性培养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切实落实这几条原则,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就能很好地解决主体性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培养的问题。

1、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
  俗话说:"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开始的,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从而揭开了宇宙奥秘;爱迪生从小就"异想天开",试图人工孵出小鸡,后来竟做出了一千多项发明;当今首富比尔·盖茨,他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也主要是创造性思维。今天的时代,要求培养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所谓的真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应该在积极的思辨中、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要培养和发展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发散性,要使他们不仅准确地掌握人类已发现的知识本身,还要他们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体会人类发现这些规律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去自学、去研究、去争论、去自己推理归纳、去做探索性实验。

2、解放束缚,使学生敢问
  敢问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心灵的活力,如果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愿望,那么学校里将不会有一个平庸的学生",所以课堂上当学生提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千万不要认为他们是在无理取闹,当学生跟你在某一问题上有歧义时,也不要认为他们是目无师长,都"一棒打死" 敢于产生疑问,也就表明学生已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了,所以课堂上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提有质量的问题,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3、解放双手,使学生敢做、会做。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日本医学博士中修三也曾研究指出:如果要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常常使他锻炼手指的活动。由于手指的活动而刺激脑皮质上的手指运动中枢,就能使全部智能得到提高。"应试教育"体制下,由于严重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结果培养出了许多"高分低能"的诸如"鸡蛋没缝就不会吃"的所谓的"高才生"。所以课堂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学习新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发现。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创造条件将教材上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解放嘴巴,使学生敢说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生物课上要注重学生说的训练,针对某一问题要允许学生有争论,甚至博得面红耳赤;允许他们讲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甚至是滔滔不绝。
    5
、解放空间,使学生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这需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利用综合活动课的开设,增加实践课。

6、解放时间,给他们以空闲来消化学问,并学一些自己渴望的学问,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绝不能把学生的时间都占满,使学生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

因此在教学中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就像给种子以空气和阳光,会促使创造性人才的茁壮成长。
  
(四)构建课堂主体性教学模式

上面讨论了要进行主体性教学必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这些任务,必须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主体性教学的模式有很多,国外的如:“问题教学模式”、“活动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发现学习模式”“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等等。国内的如:刘学浩倡导的“学导式”、段力佩提出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黎世法提出的“单元六课型教学法”等等。我在实验中主要以“读、议、讲、练”法为主,结合了“互动式教学法”,在“读、议、练”三个环节引入了“分组教学”的方式。

 

课堂教学组织结构分为“读、议、讲、练”四个阶段:

“读”

是课堂起始阶段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恰当设立情境,激发学生对本部分学习内容的兴趣;同时还要恰当质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边读边思考,迅速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学生在阅读中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

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来回巡视,回答学生的疑问,进行个别辅导,同时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议”

在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着教材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在阅读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产生的问题也可能存在差异,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能力,进一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这样可以促进同学间的交流,使他们明辨是非、取长补短。

在议的过程中要注意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基本把问题答出,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兼顾了各层次学生的能力发展。

“讲”

教师的讲是贯穿一节课的始终的,阅读时要讲;向学生提要求,回答个别同学的问题;议论时要讲,指出学生答案的对与错。但重要的是根据学生读、议、练中提出的疑难点,围绕教材重点做一些必要的讲解,要精讲,切实讲那些学生难懂或是应该重点突出的部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练”

是应用,使学生学了就用,在用的过程中达到巩固和加深理解的作用,同时也督促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让他们在课堂时间内始终开动脑筋。练习分为课内练习和单元练习。练习的安排要注意题量要适当,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不增加学生负担。难度要有一定梯度,使各个层次的同学通过练习都有收获。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互动教学法”和“合作学习”的思想。

“互动教学法”强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指导者, 发挥主导作用, 但切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当然主体, 教师不能妨碍或代替学生成为主体和能动学习的角色。要多给学生表现、创作和发表意见的机会, 要客观地接受学生的解释, 尽量做到观点正确、开放与学生多作双边对话。教师对一些不同观点, 角度,并非很强原则性的问题, 应采取开放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发表观点、留心聆听、耐心向学生解释, 并作引导性或讨论性对话。不要随便否定学生的观点, 解释和信念。帮助学生细心聆听别人的发言, 正确理解别人意思, 并能针对别人意思发表自己意见。

  “合作学习”方法源于杜威的教育思想。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学生以一种民主的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探讨和解决学术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行使民主的程序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一种教学模式往往蕴含着设计者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见和理想。设计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培养出适合未来社会的人,培养出在将来能够充分地自我实现的人,培养出能够不断创造并推进社会发展的人。具体操作是我在试验班把学生按座次邻近的同学分成八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是课堂学习的单位,阅读时同学可在小组边读边讨论,准备全班讨论的发言;讨论时各小组自选代表发言,如不正确或不完整,先由本小组同学纠正或补充,必要时,其它组同学再进行纠正补充,最后才由教师作概要的总结;练习时亦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同,安排也有变化,一堂课中,知识内容前后关联大的在读时先安排各个小组对不同的内容重点准备,然后在讨论时作中心发言;而在一堂课中,知识内容前后联系和影响不大的,各组广泛准备,在讨论时采取抢答的方式进行。

三、实施主体性教学的体会和问题

教学的价值在于学生的发展。主体性教学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时代性,它对于学生的发展更有独特之处。它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眼前发展,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体。它不仅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递,还在于对学生进行道德、审美、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培养。它不只是面对少数学生,而是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1、主体性教学有助于学生主体性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主体性教学把教学的根本目的设定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上,让学生的主体性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现构建。在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给教师学生以自主权,使学生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在教学设计时综合考虑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发展现状、特征、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在教学组织和实施中,它不是把课堂作为唯一途径,不把班级集体授课作为唯一形式,不把教材内容传授作为唯一目标,不把教师作为唯一主体,而是把教室内教学与教室外教学结合起来,把班集体授课与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结合起来,把教材内容的传授与学生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培养、情感的陶冶、审美的体验等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活动与学生活动结合进来,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在这种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就得到培养,并逐步增强。

比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体性教学可以重新编排座位,前后左右相邻近的每4-5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老师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学生根据老师安排在小组内进行学习、讨论,一段时间后老师分别让每一个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汇报中错误或遗漏的问题由本小组其它成员纠正或补充,最后由老师集体总结,对小组进行集体表扬或指出不足与努力方向。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就显示了它的灵活性和特色,它让学生根据目标合作学习,然后统一讲解、总结。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尊重了学生,承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合作、交流,大胆发言,同时又代表了一个集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日常交流,有利于学生更快的社会化。同时这种形式把学生学习与教师讲解结合起来,学生掌握得牢固、扎实,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品德、情感都可以得到陶冶。组与组之间又暗含了竞争,实际上就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勇气、胆量和能力。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必然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增强。

我们在实践中感到学生主体性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立性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常想表现自己,能做到听讲认真、精神集中、独立作业。

2)在主动性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开始喜欢生物课教学,厌学或偏科人数减少,能做到遇事争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不符合班集体利益的事敢于提出批评。

3)在创造性方面,绝大多数同学能做到勤于观察、勤于思考,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知识,能够“举一反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主体性教学有利于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自近代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就一直被教育家们作为教育活动的目标。建国后我国也把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教育方针,作为评定教育质量的标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且还由于升学考试竞争压力的影响,全面发展常常成为片面发展,“三好”变成了一好。其根本原因在于把教学当成了知识传授,看成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而把学生的认识过程又简单理解为就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于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的努力方向都是为了书本知识的掌握,从而学生情感的发展、意志的锻炼、审美的陶冶、动手动口操作表达能力的培养都被置于一边。虽然有的也提到情感、意志、审美、动口、动手,但不是把这些当成目的,而是只把它们当成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的手段、工具。在教学设计时,更多地考虑教师如何更好地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是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呆板,学生被动地听,课堂缺乏生气,学生主动活动的机会少,学生和学生之间几乎没有直接交流,课外活动也极少。教师讲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少。在评价教学时以分数为第一。结果教学就变成书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被忽视。虽然德育被高度重视,但把德育的教学过程等同于智育的教育过程,结果也只能是道德知识的获得,学生的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无从着落。由于传统的教学在活动形式上制约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活动,制约了学生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和活动范围的广泛化,学生是不可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

而主体性教学则紧紧抓住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主体性,在目的、内容、设计、过程、评价等方面超越传统教学,在目的上建构学生的全面完整的主体性,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而不只是知识的获得。在内容和设计上也牢牢贯彻这一原则。在具体实施中,形式灵活多样,如小组合作学习、课内课外结合、激情引趣,敢于对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在学科课程中注重情境创设,陶冶学生的性情。注重学生和教师的交往,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不同场合下活动,独立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措施就能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3、主体性教学有助于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落到实处

每一个学生进入学校除了达到国家的统一要求外,还应该得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统一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基本的发展水平,这是他进入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同样的发展是不行的,同时也是不可能的。从学生方面而言,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先天禀赋,后天努力、家庭环境也各有差异,都表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这样,即使同样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的发展也不可能是一样的。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设计和规范各种各样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既达到国家的统一要求,又得到 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和谐发展。这是教育理所当然的追求。但近代以来,由于大工业生产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要,学校教育中的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它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满足了大工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但同时由于它本身固有的局限,束缚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每个人并没有获得适合他自身特点的发展。其所以能够长期存在说明它本身具有优越性,它在知识传授上的确是其它形式所不能比拟的。知识的掌握是其它各方面发展的基础,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忽视。因此,学校教育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关键在于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和灵活运用。这已被国内外近百年来的教育探索经验和教训所证实。

主体性教学坚持在教学中把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面向每一个学生。在具体要求上除了大纲的基本要求外,对学生分层次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等等,这些就克服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

4、主体性教学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主体性教学既不把学生当成是小大人,也不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客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主体,承认学生有主体意识,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同时,又认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才能不断增强和发展。老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感受到自信、感受到充实、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自主活动自觉地开展。在死气沉沉的课堂中,学生是不可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的,只能把学习当成苦差使,厌恶学习。主体性教学充分发挥和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各种活动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体。

5、主体性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关心

学生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自己的主体因素,只有当学生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这才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这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不仅着眼于学生眼前的具体学习过程,更根本的还是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未来发展着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认为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量的急剧增长,信息载体的日趋多样化,信息传播工具的大众化,已涌现出并在不断涌现出大批非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人们接受教育已不限于学校,整个社会都将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空间,即学习化社会。而对未来“学习化社会”的出现,“未来世界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成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方向。

学会学习不仅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还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是学习的动力,它会促进学生主动地去钻研、总结和借鉴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主体性教学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学生共同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把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兴趣的培养融于各种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精、愿意学、从而学会学习。

人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创造世界、创造未来。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不是孤立的存在物,时时刻刻要与他人打交道,与人交往,与人和睦相处。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自身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发展。所以,人又必须积极地适应环境、改善环境,保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滥用资源,消极地占有资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底在我国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把会议主题定为:“学会关心: 21世纪的教育”。学会关心包括 :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认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来安排。所以未来的人就是学会一切的人,就是学会做一切的人。通过主体性教学可以促进达到这些目的。主体性教学的目标和它们是一致的。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班级教学、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相结合,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我-你”关系“对话”、“包容”、“共享”进行交往,相互陶冶和体验,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在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关心、学会了创造、学会了选择、学会了发展。从根本上讲学会学习是首要的,学会了学习,就学会了一切。

6、主体性教育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主体性教育理论也日臻完善,主体性教育实验也逐渐深入,主动参与主体性教学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真正在大范围、深层次实行主体性教学还不具备条件。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教改、学改、考改、课改”同时进行,主体性教学才会大步向前发展。目前,主体性教育的实验小学好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我认为最大的障碍是高考和课程计划。课程改革在全国已经拉开了序幕,新课程计划是基于新教育思想建立起来的,为实施主体性教育提供了时间、空间和必要的条件,但高考改革的步子还不大,成了制约主体性教学进行的关键因素。高考不改革,高中的主体性教学不可能有更深入的发展。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本人水平有限,所谈体会粗浅,所做的研究工作仅仅局限于相对课时较多的新知识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以及课程改革新增加的综合活动课的研究是今后要继续进行的方向。对于在前面谈到的问题有不足及不正确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王卫东著《素质教育新概念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石中英、王卫东著《素质教育新概念创造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3]和学新、论主体性教学的学生发展价值、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1999,(6)

[4]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访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教育研究、2000,(5)

[5]韩清林、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教育研究、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