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学员科研课题(论文)开题论证报告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1967

最后毕业

学校及时间

1991

辽宁师范大学

工作单位

及通讯地址

辽宁省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

邮编

122000

职称、

职务

中级、生物教研员

联系电话

04212610743(单)

04212915304(宅)

E-mail

Caibing0788@163.net

指导教师

李东风

性别

电话

5685085----93624

职称

教授

E-mail

Dfli@nenu.edu.cn/

课题(论文)题目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造,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目前,我们的教育在创新精神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①对学生的要求上,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和单一的课堂授课制。这种模式忽视个体的差异性,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它的不足与弊端日益显现。②在课堂教学上,求同思维几乎一统天下,教师很少鼓励学生向自己提出“为什么”,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容易雷同,缺乏个性,缺乏创见。③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绝大多数富有潜能的学生因为分数上不去,被毫不留情地淘汰与筛选,这就使得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进而提高民族素质的目标,在学校学习阶段就打了折扣。④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依然是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术和大运动量训练,它使得原本生动活泼,充满人的生命精神的学习过程,变得死气沉沉。使得原本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充满想象和创造热望的青少年,变得木讷和闭塞。面对上述的种种弊端,寻求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以适应21世纪世界激烈竞争的挑战,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反复强调:“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培养创新型新一代应当成为时代教学的主旋律。本课题将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来探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课题研究目标、立项依据(理论依据、已有研究基础、研究假设)

1、课题研究目标:通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立项依据:根据现代创造教育理论,人人都有创造潜能,这种潜能的唤醒和激发,与后天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对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等等。其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本课题立足于创新思维的研究来探索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过去研究工作的基础:

90年代以来,我市对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理论上的论述较多,而实际操作性研究很少,尤其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更少,因此本课题立足于创新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一些实践上的尝试。

4、提出假设:

1)凡是具有正常智力的学生都有创新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得以开发。

2)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必须通过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运用才能得到发挥。

3)创新思维的发展,能使学生创新性的理解教材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完成,相反,它会有助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创新性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批判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等等,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最为积极、是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那么如何在生物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呢?

第一: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与一般的课堂教学相比,应有以下几个特征:

a: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为目标,而不是以教学系统的知识为目标。

b: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础,而不是以教师讲授为基础

c:以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为重点,而不是以问题的常规性解决为重点。

d:以各种学科知识为载体,不局限于某一学科知识,具有跨学科性。

第二:从生理基础着手,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从人的生理角度看,脑结构可分为左半脑和右半脑。左半脑控制右半身活动,右半脑控制左半身的活动。某些功能如言语、文字、符号、计算、逻辑思维等,主要由左半脑来完成,而另一些功能如形象、音乐、空间定位以及情绪、想象等,主要由右半脑来完成。创新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这种性质决定了只有左、右大脑半球密切合作、互相支持,才能保证其形成和发展。这一点现在已为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所证实。例如采用先进的正电子放射层面X光照相术,能使人清楚的看到:当一个人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他的左右半球同时都在积极地活动着。它另人信服地证实了创造性思维乃是大脑两半球功能的整合。基于这种认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继续发展学生左脑的同时,要注意开发右脑的潜力,如重视实验教学、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多采用直观教学,多开展一些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课外科技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重言语思维、轻非言语思维;重抽象思维、轻形象思维所造成的左、右脑发育不平衡,导致知识与能力相脱节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并用、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创新性思维奠定生理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想象

初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出现一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而且思维是比较发散的,没有什么束缚,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是培养他们想象力的大好时机。而我们以往的教学,教师偏偏用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规则来要求学生,不许说这,不许做那,非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才对,日子久了,这些条条框框在学生的头脑中便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而变得懒于运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善于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想象空间,允许学生尝试错误,即使是荒谬的想象也轻易不要否定,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感想、敢说、敢做的思维风格。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可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第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初中学生已经具有接受大量知识的能力,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引发创新思维,教师应给予启发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发问。因为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师结合教材的有关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一个勇于发现的精神,即使某些问题的提出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引导和启发,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找出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微弱即逝的创造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

第五: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培养

创新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为创新思维提供多种可能的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善于设计发散性的问题,如:“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还想到了哪些可能性?”“除此之外,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老师提出这类问题所要求的答案,不是单一的答案,而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在这种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以求获得多种答案。但是光有发散思维还不足以完成创新任务,创新还需要集中思维。发散思维虽然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许多方案、设想和办法,但是这些方案、设想、办法不一定都是有价值、正确或者是理想的,因而不能不通过比较、评价来有所取舍、有所选择。这种取舍选择的过程就是集中思维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发散与集中的辨证关系,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六: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源于观察、经验、知识的积累,并依靠想象、洞察力等去领悟事物的实质。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形象直观手段去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各种生命现象,仔细观察挂图、插图、标本、模型、实验等,引导学生从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殖,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掌握所学的内容,诱发直觉思维。例如学习自然选择时,让学生仔细观察长颈鹿进化示意图,让学生分析颈短的鹿被淘汰的各种原因,颈长的鹿能生存下来的条件?等等。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直觉基本上是一种猜测,不一定可靠,猜错的事是常有的。直觉仅仅是一个先导,是一条线索,要展开并完成实实在在的创新性思维,取得有意义的思维成果,还需要分析思维的检验和论证。如对上述学生提出的颈短的鹿被淘汰的各种原因,颈长的鹿得以生存的种种设想,教师带领学生逐一的分析、推理、论证,最后找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选择法则。在创新思维过程中,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除了做好上述方面外,还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通过讲述生物学史,介绍科学家创造发明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过程以及向学生渗透为科学事业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努力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废弃“灌输式”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都能创造”。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潜能,不能偏爱高智商的学生,歧视后进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分层教育,充分挖掘中差生的潜力,达到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只要我们能够面对全体学生,因人而宜地适时、适地去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均能得到发展。

 

 

研究进度及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进度:研究时间:2000620--------2001730

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提高认识

第二阶段,提出假设

第三阶段:验证假设

第四阶段:实验----调整----实验

第五阶段:总结验收

预期成果提供形式:研究报告

实验对象:选用朝阳市第五中学初一学生。市第五中学初一学生有10个平行班级,选1----5班为实验班,6----10班为对比班。

课题组成员分工:

  兵: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工作

 

         负责学生具体情况调查、统计分析

田晓飞

张慧杰

王永刚   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王新风

参考文献:《创新教育论纲》朱永兵、杨树兵

         《素质教育与民族创新精神培养》王厥轩

 

专家组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查看研究报告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