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学员科研课题(论文)开题论证报告

姓名

杨超

性别

出生年月

601

最后毕业

学校及时间

山东师范大学897

工作单位

及通讯地址

山东省莱州开发区玉皇中学  

邮编

261400

职称、

职务

中学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

0535-2290935

E-mail

Chao—y--@

指导教师

杨允菲

性别

电话

0431-5658146

职称

教授、博导

E-mail

Yangyf@nenu.edu.cn

课题(论文)题目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研究的探索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战线面临的紧迫任务。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善于学习,要善于创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谈到素质教育的问题时指出:“要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我看主渠道还是基础教育,主阵地还是中小学。要从青少年时代抓起,要从中小学抓起。”

现在的中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科学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强化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焦点。自92年以来,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新的课程计划,将活动课列为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改革为开展青少年科学研究活动营造了广阔的空间。 

为激励青少年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几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中国青少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香港李嘉成基金会等部门,先后举办了“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活动竞赛”、“全国长江小小科学家奖励”、“全国百名科学小院士”评选等多项活动,这无疑对中小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从目前情况看,参与的学校和人数分布面不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届活动参与人数仅占青少年总数的8%,有许多学校还处于“可望不可及”的困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本课题拟通过研究,获得一箭双雕的效果,即一方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一方面取得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经验。

 

 

课题研究目标、立项依据(理论依据、已有研究基础、研究假设)

(一)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寻求适合中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有效途径,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

3、总结出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中学生科技活动补充材料。

(二)立项依据:

1、教育学依据。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和年龄特征是教育的一条根本规律。初中学生多是12-15岁的年龄,好奇、好动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美国教育家派因说过:“我们的教学如果不是建立在儿童对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基础之上,他们就会远离我们。”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本质也是探究。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项目,能适应他们的心理需要,有效地刺激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2、心理学依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创造性乃是一个健康的人所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人人都具有创造的可能性,都在以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水平思维着。原因是好奇、探究、创造乃是人类的本性,人类都有认识的需要,这种需要推动着人类无时不在发掘新事物,思考新观念,尝试新联合,探究新关系,获得新理解和新发现。我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刘佛年教授说:创造可以从低级到高级。没有低级的创造本领,也就不能发展为高级的创造。

 

3、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舞台,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可以说生物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根据智力水平、学业成绩相当的原则,从我校初二八个班中抽出一、五班为实验班,其他班为对照班。

(一)主要内容

1、创新意识培养的探索。

2、选题过程的探索。

3、分组活动的探索。

4、科学总结的探索。

(二)研究方法

1、举办讲座,提高认识,消除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一谈到科学研究,学生马上就会与达尔文、爱迪生等大科学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认为科学研究是科学家们的事,中学生没有这种能力,等大学毕业后开始也不迟。把科学研究看得过高过难,给科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为使学生走出误区,增强自信心和参与的积极性,一是要用科学家们成长的经历来教育学生,二是用学生同龄人由于科技成绩突出而受到奖励的典型事例鼓励学生。

2、教给学生寻找课题的方法

      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选择研究课题,首先要知道从何处去寻找课题,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研究课题。

(1)从当地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惑,对这些问题进行适当的筛选、提炼,就可能成为很有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因此,让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好奇心,积极开动脑筋,引发对生产实践问题的思考,是一条很重要的选题途径。

(2)贴近社区生活发现问题。每个学生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世界里,他们虽然平时与社会接触不多,但总会与社会发生碰撞和联系。因此,贴近社区生活实际开展课题研究也是比较实用的。

(3)从课堂质疑中选择课题。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其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接近,很多生命现象都在生活中见到,只是平日没有注意观察,没有从中发现问题。因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用心听课,大胆提问,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些问题经过分析、提炼,往往也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

(4)从各种信息中选题。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广播、电视、图书报刊、朋友交谈等,都是发现问题的良好途径。获得的信息越多,选中课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3、确定研究课题,成立科研小组。为调动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编制《我的发现》问题汇总表,那位学生发现的问题,就在问题后面写上谁的名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对问题展开论证,确立研究课题,并让学生按各自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5人)。

4、开题与研究。本阶段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工作:

(1)搜集资料 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让学生查阅了解有关的理论知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现在尚存的主要问题和最新动向。

(2)初定研究方案 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大胆设想,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提交老师审阅。

(3)开题报告 以班为单位召开开题报告会,各小组组长向老师和同学汇报,大家质疑,小组成员作答,教师对方案进行评价和提出修改意见。

(4)实施研究 方案获准通过后,即可按计划利用每周2课时的活动课和其它课外时间组织实施。教师的任务主要是负责提供咨询、对研究过程进行监控指导,及时帮助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

5、结题 各小组按预期计划完成课题后,写出研究报告,在答辩会上每组推选1-2名学生进行陈述和展示,教师给予初步评价。经进一步推敲加工,选送到市省参加科技竞赛评奖活动。

 

开展科学研究应注意的几项原则:(1)引导与放手的统一 (2)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3)普及与提高的统一

 

研究进度及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实验周期为一年(200010-20019),共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010-12):查阅文献资料,编制实验方案。

2、实施阶段(20011-20018):一是结合期末考试,评判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生物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情况,二是落实研究方案,并不断总结经验,纠正不足,调整方案。

3、总结阶段(20019):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发表论文。

 预期成果形式:

1、发表课题研究学术论文。

2、编写出科技活动辅导材料。

 

专家组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查看研究报告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