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学员科研课题(论文)开题论证报告

姓名

刘大尧

性别

出生年月

573

最后毕业

学校及时间

1989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工作单位

及通讯地址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二中学

邮编

415800

职称、

职务

中教高级

联系电话

0744-3554291

E-mail

 

指导教师

肖洪兴

性别

电话

 

职称

副教授

E-mail

 

课题(论文)题目

科技活动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传统的教学,教师通常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的书本所写的机械模仿。使教学成为单纯的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它的弊病在于只以典型例子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忽视扩散思维的训练,结果是学生思维呆板,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提供新颖、独特产物的思维活动,它难以在现有的知识宝库里找到现成的答案。相反,它要求人们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以探索出一种新的途径来。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的思维形式,具有超前性的,它以事物的现状和科学的现有成果为出发点,使认识超越现有水平,不但进步,探索未知。它超越了事物现有的发展状况和暴露层次,它挣脱并游离出现有的知识界面,因而是扩张、发散的。创造性思维以基本的逻辑思维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类比、归纳、演绎等其他要素按新的结构来组合,而这种新的结构就是高一层次的。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都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每一步前进,又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造,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又使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上升到新水平,进而把人类社会的文明推向更高层次。

 

 

课题研究目标、立项依据(理论依据、已有研究基础、研究假设)

 (一)研究目标:

 1、创设民主、平等的活动环境,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创设凝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3、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4、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

  (二)、立项依据:

   1、理论依据:

  1)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以。

   2)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这是科技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创造想象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成分,是必备的心理素质。

  3)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新观念的提出,问题的突破,往往表现为从“逻辑中断”到“思维的飞跃”。这时,通常都伴随着直觉顿悟、灵感状态。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正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4)科学活动的任务就在于探求事物之间的新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性,人们发现的这种联系或规律俞是深刻、普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也就高。

  5)扩散性思维与集中思维性思维是一个辨证统一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整个过程都是为了达到创造的目地,扩散性思维在于能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设想,集中性思维在于能从中找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2、已有的研究基础

  1)国家教育部等单位每两年组织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发明活动”和“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探索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发展机遇。

  2)本课题是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探讨科技活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反过来,具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才能取得科技活动成果。历次活动中,我校有多项青少年科技活动成果在国家、省、市获奖。

  3)学校成立了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有项目主持人。有场地、经费、时间保障。还撰写了科技活动指导讲义。

   3、研究假设:

   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以完善思维品质作突破口。

  1)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3)多方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4)突破陈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5)语言调控,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讨科技活动中怎样重新组织观念,以便在思维者头脑中产生以前不存在的东西。是新颖独特的,即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创建性。

  2、探讨思维者能够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里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即具有创造想象的参与。

  3、探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

  4、探讨原来以为彼此之间没有联系的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从而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水平。

  5、探讨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关系。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1、努力创造激发学潜能,形成创造能力的环境和氛围。允许每位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和生活经验来分析判断各种生物现象和本质。允许他们自由地展开讨论,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对那些“超常规”的意见,常人想不到的问题,必须给予鼓励和赞扬。

  2、通过设凝,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能够深入分析并把握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生物知识的思维价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去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方式,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和结论。

  4、在开展科技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和个人经验,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让学生积极参加知识的获取过程,重视和鼓励学生大胆求异。不用同一标准要求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让学生有所选择地自由发挥,从中不断体现每一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

 

研究进度及预期成果形式

  (一)、研究进度

  1实验周期:一年 20009月——20019月)

  1)成立组织机构  以高一年级为主成立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以生物组老师为主成立《科技活动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课题研究小组。具体负责实施、负责制定实验规划。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对实验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及时调控实验内容、方法。总结评价实验。形成有理论价值的课题实验报告。(2000920日完成)

  2)编制学生生物课外活动小组计划,制定课题实验方案(101日前完成)

  3)编写供教师使用的生物课外活动指导讲义和供学生使用的生物课外活动讲义。举办专题讲座。培训教师的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成员。讲述创造发明的一些基本知识。明确实验目的、原理等。(2001101~2001111日)

  4)具体实施阶段:(200111~20015月)教师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及时收集数据、资料。在实验过程始终贯彻:科学性原则;普及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协作性原则

  5)汇集各种实验资料,归纳、整理,撰写结题报告,请专家评价鉴定。(20015~20019 月)

  (二)、预期成果形式:

   1、检测本课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

   2、检测通过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

   3、检测方法:课题答辩,典型抽样调查。

专家组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