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学员科研课题(论文)开题论证报告

姓名

金永生

姓别

出生年月

196110

最后毕业学校及时间

牡丹江师范学院

19837

工作单位

及通迅地址

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中学

邮编

321300

职称、

职务

 

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

(o)0579-7174537(h)7261227

 E-mail

czyjys@263.net

指导教师

张常钟

性别

电话

5685085—9362493590

职称

副教授

E-mail

Czzhang@mail.jl.cn

课题(论文)题目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研究背景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100年。特别是80年代开始兴起的全球性高新技术研究和发展浪潮以及伴之而来的高技术产业的兴起,正在广泛地影响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乃至人类社会。站在世纪之交、展望世界、国际竟争千头万绪,表面上看是综合国力的竟争,但说到底乃是国民素质,人才创新能力的竟争。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江总书记在全教会讲话中还指出:“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此,我国迫切需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困扰,形成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严重干扰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因此,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已是人心所向,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的紧迫任务,成为中小学的中心工作。

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本质的体现,现代教育科学的成就,要求我们走素质教育之路。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既是冲出应试教育束缚的突破口,又是转入素质教育的切入点。生物学科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也应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各方面都能有所提高。

生物学科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许多学者预言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成就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包容了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并有自己的独特性——对活的生物体及其环境进行研究的方法;生物科学研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科学的价值观等人文精神。生物科学教育的这些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迈入21世纪的进程中,生命科学的发展表现出“两极化”趋势,即一方面是向微观深入,进一步向细胞、分子、量子生物科学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宏观迈进,进一步向种

群、生态、生物圈及生物多样性发展。生物科学的这些发展决定着中学生物课程教学必将发生变革,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生物教学,那么许多微观的生物学领域变化、宏观的环境变迁、跨越时空的生物世界的变化及物体的动态变化过程等,就难以形象的再现,学生要理解这些知识将会力所不及。如果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无疑将大大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谈到教育现代化问题时这样说:“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没有教育技术这个物质基础,教育改革将不会发生质的变化。自5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技术实践和研究的发展,它已逐步从教学媒体和传播手段上升到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评价的方法层次上来。形成了运用技术学的思想、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的理论和技术。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教学过程的变革,这些变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几个方面。它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能将生物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形象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形、声、色的变化,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的协调作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和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较好的解决了生物科学知识信息日益膨胀的无限性与教学时间、教师精力等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生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课题研究目标、立项依据(理论依据、研究假设)

研究目标:

从个人发展的需要看,人人都有追求发展的愿望,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智力与体力和谐,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这是所有人的良好愿望。与此同时,人人都还希望自己能够充分发展,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专长达到最高水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让生物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他们的充分发展。具体的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亦称创造性人格或创造性个性倾向。创新精神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保证。

3.培养学生的创新表现能力,亦称领域技能、完成能力或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表现能力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理论依据:

1.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深刻、准确地阐明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当前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

2.江泽民关于创新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         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

3.马克思关于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和自然的中介,他一方面把技术归结为劳动资料,另一方面又指出技术内涵中有理性因素。也就是技术的本质,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它是两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统一。

4.《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

此计划中最根本的就是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5.思维科学和创造性教学的理论

创造性思维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思想、新理论的有创见的思维。其形式有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外侧思维。创造性教学要研究的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的空间结构、交往关系结构、教学方法等。

6.教学模式理论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它为教学理论走向教学实践打开了通道。构建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规范要求,运用理论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等思维方法进行具体设计,验证,修正和完善。

研究假设:

1.具有正常智力的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得以实现和开发。

2.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解决素质教育中的普及性的问题。也有利于个别化教育,使学生能充分发展。

3.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生命活动的完整运行、成长及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组织学生进行演绎推理,寻求生命活动的规律性,得出相应的科学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介绍生物学发展过程的经典实验、学科发展史等内容。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和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表现能力。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主要内容

 1  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研究

(1)       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辨证统一。

(2)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3)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

(4)       实现教育的平等化、个性化、社会化和终身化。

(5)       实现从学科本位向人本位或学生本位转轨。

   2 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1)       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               织者。

(2)       实现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

(3)       实现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

(4)       实现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听讲、记笔记、复习笔记、考试检查”转变为“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探索、协商、讨论意义建构”。

 3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研究

(1)       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

(2)       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3)       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

4.相关理论的研究

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特定的形式,必然涉及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研究,其中包括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技术学、现代教育技术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的研究。一方面,这些理论是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创新教育的研究也会使理论的内容更加丰富,促进理论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

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方法

对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包括纵、横向的比较。纵向比较主要是对浙江省各兄弟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教育中应用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横向比较主要包括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比较。通过纵横比较,根据我校的特点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要求确定其发展道路。

2.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访谈、调查会、填表等方法有计划地、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努力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操作切合实际,提高实效。

3.实验研究法

选择几个班级开展实验研究,将预先设计好的创新教学计划,在课堂及课外活动中实施,并多次重复实验,从环境中观察,得出因果关系,真正做到控制无关变量,主动操作自变量。通过实验研究,修正和完善原有理论假说,为其他教师提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创新教育的多种备选样式。

4.行动研究法

面向广大学生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和研究来自实际的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创新教育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育科研的应用价值,以此提高自己和其他教师的科研的技能。           

 

 

研究进度及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进度

1.  200011~20012月:

    1)文献探讨  确定研究课题后,通过图书馆、阅览室及Internet网,广泛地收      集有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创新教育的各种文献及相关理论。

    2)比较研究  

3)调查研究  

4)拟定方案

5)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同时进行基础测试

2.  20012~20015月:

(1)    开展第一阶段研究和实验

l         教学实验;实验班的生物教学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对照班仍按常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l         教学实验研讨:研究和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    同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施测

3.  20015~20017月:

(1)阶段总结验收:组织有关教师、学生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认真的总结,将成熟的经验以物化形式固定下来,以便在全校扩大实验范围。同时在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确定第二阶段实验方案,并组织实施。

(2)确定第二阶段方案

(3)开展第二阶段实施方案:总结第一阶段实验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班范围。继续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4)同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施测

4.  20017~200110月:

(1)全面评价结果:在各阶段总结的基础上以实验目标为标准,对实验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写出结题论文和实验报告。

(2)撰写科研报告或论著

预期成果形式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实验报告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优秀课堂案例

3.永康一中生物学科教改方案

4.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或专著

专家组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查看研究报告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