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合一”模式培养

初中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

 

丁秀琴 (河南省安阳市第五中学 )  

 

【摘要】  本实验研究采用心理测量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创造力是否可以培养;通过生物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课与生物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是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结果表明:(1)具有正常智力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得以开发。(2)通过生物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课与生物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初中生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创造力,就是能够提出首创性的,具有社会意义产物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个人倾向、创造性表现能力。

当前世界竞争大潮预示着创造将成为未来世界的天平,社会创造力将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谁掌握了21世界的教育,特别是创造教育,谁就掌握了21世纪的主动权,赢得了竞争力。这一点全世界已达成了共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教育和发展的共同方向。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早已看准了这一点,多次在重要的场合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科教兴国”的迫切需要。我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确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是十分明智的选择。

现代创造教育始于20年代的美国,心理学家们对儿童创造力的指标与测量方法 、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和影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及培养的内容等进行了研究。我国在国外心理学家研究的基础上,从80年代起开始进行儿童创造力及其发展的研究,并在儿童创造力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第三次全教会以来,创造教育在全国更是如火如荼。但是,在如何通过生物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课与生物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来进行创造力培养的实证研究,还未曾见到有关报道。

本实验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自我训练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研究,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实验研究采用了心理测量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心理测量采用北京市创造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明编制的一套创造力测量量表,此量表共有50个题目,每个题目有五个选项 (A、非常同意  B、比较同意   C、中间态度   D、反对   E、坚决反对)。此量表是经过北京的研究者们12轮创造教育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

1、实验对象:

我校初一是根据学生入校进行的摸底考试成绩随机均衡分班的,班与班之间的人均分相差不超过0.02分,因此,学生素质差异不大。我们从初一10个班中随机选出二个班做实验班。

实验班学生共104人。其中,男生48人,女生56人。分班上课的第二周进行了前测,测得两个实验班创造力的人均分为1.92分。

对照班为与我校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生源相当的一所学校,该校初一共有10个教学班,选出其中2个班为对照班,总人数为108人,其中,男生51人,女生57 人。与实验班同时进行前测,测得两个班创造力的人均分为 1.74分。

2、测量方法:

以教学班为单位,用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测量,参加测验的学生共212人,去掉答题不认真或未答的试卷9份,保留有效试卷203份。测验后,先根据评分标准手工评出每个人的成绩,然后,全部输入电脑进行统计分析,各项数据小数点之后保留两位,四舍五入。实验时间为两年。初一第一学期的第二周进行前测,初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后进行后测。

数据处理采用的是Foxpro2.6 软件系统。

3、干扰变量的控制:

⑴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大体相当。

⑵实验班与对照班的任课教师具有大体相当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

⑶实验班与对照班所使用的教材相同,进行课堂教学的时间也相同。

4、教学策略:

⑴教学原则

尊重学生的原则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勇于发问,即使学生“异想天开”也无妨。对学生可能提出的一些比较荒谬的问题,教师决不要训斥他们,而要热情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矫正,并且可以告诉学生正是由于牛顿提出“苹果熟了为什么总是落在地上?”才有了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也正是因为瓦特提出了“水开时为什么壶盖会跳?”的问题,才有了蒸汽机的发明,人类才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以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②求新求优的原则

创造的本质就是求“新”,因此,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固然很多,但不可能每种方法都是恰当的,要让学生能够经过分析找出最优的方案。

③最近发展区的原则

教师指导学生研究的课题或提出的问题要源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并略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得到”,否则,难度太大,学生会丧失信心;难度太小,又达不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预定目标。

④发展个性的原则

由于学生智力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创造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⑤创造性学习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方法和结论。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必然要动手进行操作,动脑思考问题,因而,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⑵教学方式

①实验班在生物教学中,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发散提问、延迟评价、集体讨论、提出假设、探究式实验、学生质疑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照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②实验班通过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创造力训练。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发散提问、延迟评价、快速猜测、分割组合、激疑存疑、结果预测、多项求解、集体讨论、思路点拨、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定势打破、指导发现等。对照班不开设此课。

③实验班通过生物第二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采取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察实验、辅导学生写小论文、辅导学生搞小发明和小制作等方法。对照班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但活动内容不侧重于创造力的培养。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创造力前、后测成绩比较

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创造力前测成绩比较

 

N

X

S

Z

实验班

对照班

100

103

1.92

1.74

9.46

7.27

0.17

由表1得知,在实验开始时,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创造力成绩虽有差异,但其Z=0.17<1.96检验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创造力后测成绩比较

 

N

X

S

Z

实验班

对照班

100

103

4.51

0.29

7.02

8.42

4.91**

注“**”P<0.01,下同

由表2得知,采用生物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课与生物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经过2年的创造性教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创造力成绩∣Z∣=4.91>2.58达到了显著差异的水平。   这说明二年的创造教育是有成效的,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实验班前、后测与对照班前、后测创造力成绩比较

3  实验班前、后测创造力成绩比较

 

N

X

S

r

Z

实验前

实验后

100

100

1.92

4.51

9.46

7.02

0.987

9.346**

由表3得知,经过2年的创造性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创造力水平的提高,达到了非常显著的的水平(|Z|=9.346>2.58 )。

4  对照班前、后测创造力成绩比较

 

 

N

X

S

r

Z

实验前

实验后

103

103

1.74

0.29

7.27

8.42

0.385

1.879

4说明,对照班没有进行创造性教育,创造力水平不但没有提高,而且还略有下降。

四、结论与讨论

1、学生的创造力能够通过创造教育得以培养

本实验研究证明,学生的创造力可以通过创造教育加以培养。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验开始时,创造力的成绩有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通过2年的培养,实验班的学生创造力成绩远远地超过了对照班的学生,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Z|=4.91>2.58)。这清楚地说明了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是,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得到开发。培养和不培养,结果大不相同。

2、生物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课与生物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模式

本实验研究证明,生物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课与生物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它要求实验教师,必须坚持实施创造性教学策略,即必须坚持实施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才能得到预期实验效果。例如,笔者所选的实验班和对照班,所用教材相同,课时相等,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相当。实验开始时,实验班比对照班的创造力成绩略高,但Z检验不显著。可是通过二年的培养,实验班创造力成绩大大高于对照班(Z=4.91>2.58);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差异非常显著(|Z|=9.346>2.58)。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差异并不显著(|Z|= 1.879 <1.96)。其原因是由于实验班采用的是生物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与生物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 开发和发展。而对照班的学生创造力之所以处于停滞甚至萎缩状态,则是因为这些班的教学没有实施创造性教学。由此可见,生物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课与生物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模式,而旧的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培育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会约束甚至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段继扬著(1999): 《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2、段继扬著 (1992): 《智力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河南教育出版社。

3、段继扬著 (2000): 《创造力心理探索》,河南大学出版社。4、刘文明著 (1998):《创造学》,北京教育出版社。

5、刘文明著 (1998)《激发创造力》,北京教育出版社。

6、杨善禄、刘恕主编  (1997):《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7、李毅红、马明驹、周碧松编 (1998):《创造力的培养》,北京大学出版社。

8、邵瑞珍主编、皮连生、吴庆麟副主编(1997 ):《教育心理学》 ,教育出版社。

9、徐胜三主编  (1999):《中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鸣谢在进行教学实验和撰写实验报告中,承蒙段继杨教授、陈珊教授、张明尧老师给予大力支持,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