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环境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河南省许昌高级中学  陈方

 摘要

由于环境教育的特殊要求,使得传统的课程体制和学习方式不能实现现代环境教育的目标。高中新课程方案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环境教育的特殊要求是相吻合的,因为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具有—致性;环境教育的特点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具有一致性。所以,在高中环境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在环境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分几步进行。l、确定研究课题,师生共议子课题,成立课题小组完成开题报告。2、针对所选定的环境问题,开展研究课题的实施任务。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3、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完成结题报告。研究成果交流展示。

关键词   环境教育  研究性学习

 

新世纪教育改革不断加大力度——实施高中新课程方案,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修改后的新课程方案在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它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四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新课程方案强调要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通过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为了落实新课程方案的这些要求,本文把环境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拟就高中环境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高中环境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做了初步探索。

 

、环境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一)环境教育——一个日益重要的教育领域

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正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宣言所指出的:“为现代人和子孙后代保护和改善环境,已成为人类的一个迫切目标。”为了从根本上遏止环境问题的发展,扭转环境危机,需要整个人类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

为了能普遍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就必须开展环境教育。19893月国家环保局宣教司、原国家教委基教司和中国环境科学会明文规定将环境教育安排在高中的选修课中进行。高中是青少年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与发展高中的环境教育,增强青少年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既是解决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            

(二)、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近些年来国际社会比较认同和实施的美国的“多样化途径”和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都属此类。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以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研究性学习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环境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77年10月14日,在前苏联第比利斯召开的第一届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发表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宣言和建议》确定了环境教育目标。它们是:

1)、关注目标:使学生关注环境与环境问题,尤其应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严峻性;获得对当地、国家与全球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切身体验。

2)、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关于环境及环境问题的经验和基本理解,形成对整体环境的综合认知,并能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技能目标:使学生获得识别和解决环境问题所需的技能,通常包括环境信息的监测、收集、处理、评估的初步技能以及改善环境的初步技能。

4)、态度目标: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积极主动参与保护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愿望与要求。

5)、参与目标:为学生提供参加各种实际活动的条件与机会,鼓励他们参加各层次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行动。

环境教育的目标以及环境科学的特点,使得环境教育区别于一般学科,它需要利用来自各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又因为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紧迫的环境问题。它所传授的环境知识、技能是为今后治理和保护环境做准备的。如果环境教育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会使学习者因为只接触间接经验而难以深刻理解、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而且,缺乏个人的亲身体验,也将无益于今后实际问题的解决。所以,环境教育另一突出特点是参与性。鉴于环境教育的这些特殊要求,传统的课程体制和学习方式显然已无法实现现代环境教育的目标要求。

而高中新课程方案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两个突出特征:(1)开放性。因为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着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学习活动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也各异。因此研究性学习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与环境教育的综合性是十分吻合的。(2)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这一特征与环境教育的参与性十分相符。所以研究性学习与环境教育的特殊要求是相吻合的,它可以作为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

 

 三、在环境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1、根据高中环境教育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确定主课题。

根据观察了解,学生的预期环境行为及参与意识普遍低于他们的环境知识水平。为使学生获得对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对环境的敏感性,推动他们去了解社会,关心环境,建立起良好的环境行为,我设计了绿色学校校园建设这样一个主课题。

2、师生共议子课题,成立课题小组

 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绿色学校校园建设所涵盖的内容。所谓绿色学校校园建设,是指采取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手段,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废水排放、垃圾处理等进行综合监测和治理,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适宜教学的校园环境。建设绿色学校校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学校绿化(2)学校环境卫生与废弃物的利用(3)绿色教育宣传阵地。绿色学校校园强调校园环境的优美性、校园环境生态良性循环和学校的教学要求三者协调一致。我让同学针对以上内容进行专题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本人所具有的便利条件,确定研究的子课题,成立子课题组(校园绿化现状调查及绿化建议、校园内垃圾分类处理措施等)。

根据课题所研究的内容,选择1—2个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课题组长和骨干进行有关开题报告的辅导。课题组填写开题报告表,召开课题论证会,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自所承担的任务,开始执行课题计划。

(二)、针对所定的环境问题,开展研究课题的实施任务

   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各组派专人记录整个详细过程,拍摄照片。指导教师参与课题组活动,主要是调控课题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及进度。凡是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采取个别指导点拨的方法解决。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认识、观念以及学习方法等问题,采取集中讲课的方法解决。对一些理解上的问题,技术上的问题,如表格的填写等,采用培训骨干的方法解决。

(三)、完成结题报告,研究成果交流展示

汇集通过实地调查而收集的资料,联系实际情况,针对所研究的问题,查阅图书资料,浏览网络信息,咨询指导教师,综合各门学科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提交课题研究成果报告,以专栏形式展示交流。

四、 结论:

    一学期的实践表明,用研究性学习这一载体来实施环境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规范学生的环境行为是有效的。参加课题组的同学在学习中都能感受到环境问题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认识到环境是自己的,懂得自己肩负的责任,意识到自己从现在起就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任务。并能做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实践环境保护。做到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再者,因为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从以现实为中心的课题出发,自己收集信息,分析、讨论、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从而获得了信息时代需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辉、祝怀新著(1998):《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1977):《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宣言和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

3、            任耐安、刘文英主编(2001):《互动式环境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4、            许昌市环境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报告(2000):许昌市环境保互局。

5、            周佩德(2000):实施环境教育的要求,《思考与探索》6期。

6、            杨士军(2000):关于环境教育实效性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教育与教学研究》5期。

7、            曹青阳(1999):关于我国环境教育的几个问题,《环境教育》4期。

8、            张远增(2000):绿色学校评价几个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环境教育》4期

9、     《研究性学习专集》(2000) 河南省教委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