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品质与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侯春红 山东省北镇中学 256618


  [摘要]:本文针对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生态给学生造成的危害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教师心理品质与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做以下调查分析:一是现阶段中学生表现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厌学等。二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的学校原因,如传统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模式,僵死的教育、教学理念都不利学生的健康发展。三是教师对学生影响力的认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己的性格、个性、品德等都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并阐述了教师完善自我心理品质和规范自己行为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发展方向,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品质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已成为现代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有资料显示,当今有20%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有的由于心理障碍无法坚持正常的学习生活而休学或退学,有的甚至不堪学习、生活重负而选择了轻生的道路,这虽与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有关,但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的偏颇。本文仅从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影响这一侧面进行研究,旨在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引发教师对此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笔者采用SCL—90身心症状自评量表,对本校1836名高中学生作了心理健康基本状况测评,将其测试所得的各因子分均值与正常成人(18~29岁)常模相比,除人际关系一项因子没有明显差异外,其他各项因子都与成人有显著差异,因子均分和阳性项目数都高于常模。从阳性项目反映在各因子中的分布看,分别达到或超过中等程度(3分)者为数不少,偏重或严重程度的人不多,但这部分同学已存在某些心理问题,应予特别关注。从异常人数及所占比例看,躯体化最多,其他依次分别为精神病性、抑郁、偏执、敌对、焦虑、恐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所占比例分别在4.19~5.77%之间。以上结果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为:长期抑郁、过度焦虑、冷漠、厌学、偏执、强迫性观点等。
  二、学校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笔者结合当前学校教学的实际状况,依据调查表上的数据,发现学校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偏差影响学生对学校、学习的态度
  当前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以及升入重点大学的人数仍是社会、家长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仍是衡量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优劣的标准。因此教师期望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证实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于是加班加点、加大难度,师生整日淹没在题海中,苦不堪言。加之某些教师的不良言行,如体罚学生,讽刺、挖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难怪有14%的学生不喜欢上学。同时,应试教育不可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考、高考前的倒计时,大考、小考排名次,都加剧了学生的学习焦虑感和对考试的恐慌,使为数不少的学生形成自卑、自我评价能力低等心理定势,所以,中等以及中等以下学习水平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老师控制的课堂上有成功体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对老师失去信心,对学校失去信心,对自己失去信心。
  2、教师的不适应行为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是:教学能力强30%,认真负责19%,热爱学生27%,性格好24%等,具备这些优良品质的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个别谈话、课间活动等进行情绪传递,点燃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
  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的个性品质是:不讲理打骂学生24%,不调查乱发脾气24%,不负责任38%,惩罚学生过严14%,以上结果既反映了学生对老师的愿望,也反映出教师队伍中确有行为粗蛮的专制型教师存在。另外,教师对不同家庭背景或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有偏向或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都可能育出“优越感”或“自卑感”等心理不健康之苗。总之,教师的不良行为以及造成的影响可概括为五个方面:(1)强迫: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需要,甚至连申辩、愤怒、反抗权力都被剥夺。久之,教育出的学生胆小怕事,遇事退缩,缺少主动性,这必将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2)冷漠:对学生的需要漠不关心,缺乏亲近感和同情心,使学生的情绪紧张,感情冷淡、感到压抑、产生孤独感。(3)贬低:对学生的细微进步不予注意,又不放过任何一点过失,致使学生自恐,缺乏自信心,无主见。(4)抹煞:在学生出现失误时,不能正确引导、鼓励克服,而是抹煞一切,批评责骂,使学生常感内疚,失去自尊,一蹶不振,看不到希望。(5)放任:对学生不负责任,学生根本体验不到教师的爱、体验不到集体荣誉感,因此也变的漫不经心,言行放任,同学关系淡薄。
  3、教师不恰当的管理方式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
  一般来说,师生关系紧来自于教师对学生不当的管理方式,从调查结果看,最有利于学生成长或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管理方式是民主型的,民主型的管理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行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越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在本次开放式问卷中有98%的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既亲又严,有耐心,有宽广的胸怀,理解、关心、支持、鼓励、沟通,包容中有劝导,理解中有启蒙,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团结、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然而现实的状况是,不少的学生认为与教师交往很少有平等、民主、尊重、理解的体验,更多的感受是被压抑、拘束。这显然对学生人格成长不利。
  三、教师对学生影响力的认识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广大教师对此认识并不一致,为此,笔者进行了关于教师对学生影响力认识的调查与分析,结果如下:
  1、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及教育情况
  现在,城镇中小学的教师大都是本科或专科毕业生,在学校都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但任教后仍能系统学习的仅6%,学习过部分内容的也仅有30%。调查还显示,有70%的教师对所任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不多,16%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2%的教师从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认为没有必要。作为教师,不论是哪门学科的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育心。不但要杜绝“师源性”心理障碍的产生,还要缓解学生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心理压力。教师的现状与这一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2、对某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态度
  现在,中小学校园中教师讽刺挖苦、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仍然很普遍,甚至有些教师把不满情绪带进课堂,并发泄到无辜的学生身上,对问题学生更是缺乏耐心。究其原因,除应试教育的压力作用外,某些教师存在旧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根本就没有把学生的人格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来对待,所以在调查答卷中有40%的老师对某些教师体罚学生表示理解,60%的老师认为偏爱学生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还有4%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偏爱对学生不产生什么影响。以上看法代表着教师队伍中的一股潮流,也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根源所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小学教师队伍急需整顿、提高的一个事实。
  3、对教师的自身行为给学生造成影响的认识
  贝克斯特的研究发现,在一个能体谅他人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会表现出体谅的态度;在一个不为常规和个人偏见所约束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富于创造性;一个厌倦而失望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往往是没有生气和无精打采的。从调查结果看出,80%以上的教师有认同感并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调整自己,但还有百分之十几的教师认识不到自己的责任,特别是谈到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时,仅有6%的教师认为在老师,94%教师认为主要原因是家长、社会不良因素或其他原因,这说明教师忽视了自身的心理品质和文化修养对学生影响的程度。通过学校的监控系统,对三种类型的班主任管理的班级进行观察,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第一类班主任对学生严厉,作风专制,责任心强,猜疑心重。学生表现班内纪律好,学习成绩平均分高,但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比较紧张,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大,对任课教师没有亲近感,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较多。如学生惧怕进教室,待人接物表现自卑,考试焦虑等,个性强的学生对教师反感,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第二类班主任对学生和气,性格善良,办事民主负责。学生表现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情绪稳定,与教师、同学合作,集体荣誉感强。第三类班主任脾气暴躁,不负责任,放任,对自己要求不严。学生表现为随意性强,大都学习无计划、无秩序和低效率,集体荣誉感差,待人的态度不是很友好,好搞恶作剧,班内纪律松散,学生成绩平均分低,两极分化严重。另外,如本班的其他教师责任心强,影响力较大,学生以上表现会有所改变。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但他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态度、性格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4、教师自我心理品质的认同
  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部分,而教师对学生负责、热爱是教师职业的具体体现。从调查结果看,教师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稳定愉快的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是绝大多数教师认同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现代教师需要培养的或者说教师队伍中的少数人最缺乏的。开放式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是:“高度负责,治学严谨”、“理解学生,富有同情心”、“待人宽容、公平”、“幽默、慈爱”、“性格开朗、热情”、“知识渊博、教育教学能力强”等。不论是从教师本身认同或社会、家长、学生认同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对教师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这就促使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四、结论:
  1、有4—5%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异常,主要表现为深度抑郁、过度焦虑、冷漠、厌学、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差等。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2、教师的不适应行为如强迫、冷漠、贬低、抹煞、放任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正相关,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正相关,而不良的个性品质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负相关。
  4、绝大多数教师已意识到对学生影响力的重要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急需提高。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建议师范院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力度,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高明书《教师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卫生》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年
  文 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1999年8月
  贺淑曼《心理健康与人才发展》北京工业大学出版 1997年10月

  


本文是作者在东北师范大学首期中学生物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期间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