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精品课程

联系方式

地 址:吉林长春人民大街5268号
电 话:043185099453
传 真:0431-85099590
邮 箱:sky@nenu.edu.cn

互动平台

教学大纲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概况 > 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方案
作者:李凡 发布于:2012/9/29 10:57:04 点击量:

 

 

《微生物学》课程方案
 
课程编码:SKY307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预修课程:生物化学、遗传学
 
 
一、课程设计
1.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3学分,共60学时。课程于第4学期开设,其先修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专业主干课《遗传学》等。
2.课程的基本价值
(1)使学生对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有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认识;
(2)了解微生物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动态;
(3)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程设计思路
(1)注重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3)注重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兴趣。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
1.课程目标
(1)全面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概念;
(2)能够运用所学的微生物学知识,说明和解决实践中有关微生物学的一般问题;
(3)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并具有较好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内容概要
教学模块1绪论                                         (2课时
       主题1:什么是微生物
       主题2: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主题3: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主题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主题5: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教学模块2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6课时)        
       主题1:细菌的形态构造、功能及群体形态
       主题2: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繁殖及群体特征
       主题3:蓝细菌的形态构造、蓝细菌细胞的特化形式
       主题4: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教学模块3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6课时)           
       主题1:真核微生物概述
       主题2:酵母菌的形态和构造及繁殖方式
       主题3:霉菌的形态和构造、真菌的孢子及霉菌的菌落
       主题4:蕈菌的定义、分布及发育过程  
教学模块4病毒和亚病毒                                   (6课时)
       主题1: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及其繁殖方式
       主题2: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主题3:病毒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模块5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4课时)
       主题1: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
       主题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主题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主题4: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及培养基的种类
教学模块6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6课时)
       主题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主题2: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间的联系
       主题3: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主题4: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教学模块7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课时)
       主题1: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主题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主题3: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主题4: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
       主题5: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教学模块8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8课时)
       主题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主题2: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主题3: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主题4:基因工程
       主题5: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教学模块9微生物的生态                                   (6课时)
       主题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菌种资源的开发
       主题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主题3: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主题4:微生物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模块10传染和免疫                                     (6课时)
       主题1:传染与传染病
       主题2:非特异性免疫
       主题3:特异性免疫:
       主题4: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主题5: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教学模块11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4课时)
       主题1:通用分类单元:
       主题2: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主题3: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主题4: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
 
 
三、课程实施
1.教学建议
    (1)了解预修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某些知识交叉重复。
    (2)重视“课程导入”环节,让学生对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考核方式等有整体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兴趣。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资源: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是微生物学的特色。建议采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与面对面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重视师生互动与小组活动,组织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将课堂教学变为师生双向共同的活动过程。
2.学习建议
    (1)自主学习
    建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及资料室自主查阅课程中涉及的学习资源,独立规划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自主设计、自主调节与评价学习过程,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动性。
    (2)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3)研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关的科学研究查阅文献资料,并将其整理成文,形成研究性学习论文或小组调研报告等在读书报告会上展示。
3.评价建议
    (1)评价的主体
     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与学生小组评价主体作用。
    (2)评价的原则 以课程整体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学习建议。
    (3)评价的内容
    ① 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
    ② 学生对微生物学研究现状的了解程度;
    ③ 学生运用微生物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践中有关微生物学的一般问题的能力;
    ④ 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
    (4)评价方式及组织实施
    ① 平时成绩(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占20%,包括出勤,课程研究性学习成果(以小论文或小组调研报告的方式呈现)等。
    ② 期末考试(教师评价):占80%,以闭卷方式进行。
4.课程资源 
    (1)设施与设备
     建议按各教学模板的实际需求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2)参考书目
    1.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沈萍,《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黄秀梨,《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 M.T.马迪根、J.M.马丁克、J.帕克:《微生物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5.J.Nicklin、K、Graeme-Cook、T、Paget & R.Killington:《Instant Notes in Microbiology》(影印版),科学出版社,1999年。
    6.Lansing M.Prescott、John P.Harley、Donald A.Klein: Microbiology(Fifth Edition )(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期刊资源
    [1]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3]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
 
四、课程网站
1.课程网址
     http://life.nenu.edu.cn/wsw/
2.课程网站使用方法
     学生登陆生科院网页精品课程子站中的微生物学精品课,可查看其中关于微生物学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录像、教学资源等信息,获取教学课件与拓展资源。